【亞洲政經瞭望】新加坡提升勞動力之政策研析
王柏元 (2016/06/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6期》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西接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共計有63個島嶼,面積為719.1平方公里,約為台北市的2.6倍,是世界上少數的城市國家之一。新加坡缺乏天然資源,其貿易發展史可從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脈絡來探詢。1826年英國將麻六甲、檳榔嶼及新加坡組成海峽殖民地,總督府於1832年改設於新加坡,自此以降,英國將新加坡視為英國對於印度、中國及其他東南亞的貿易門戶,隨著1869年11月17日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轉口站的重要性又大幅提升,黃書瑋(2011)指出,從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國際市場對錫、橡膠和石油的需求增加,新加坡作為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地區初級產品轉口、儲存、分配和服務中心的功能也因此強化(陳祖洲,2001)。從20世紀初期開始,由於美國市場對錫和橡膠等工業原料需求增加,北美取代了歐洲成為新加坡另一個重要的貿易對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加坡歷經英國的持續殖民、1959年的完全自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而於1965年8月9日獨立自馬來西亞聯邦乃至今。林健次(2012)指出新加坡在獨立之後,對外自由貿易、門戶開放、擁抱外資的基本政策與策略一直沒有改變。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主導新產業的發展與外國勞工的開放也一直持續。林健次(2012)將新加坡的經濟發展策略摘要為「外資、外勞、外客」,亦即新加坡以低稅負吸收外國法人與自然人移民、引進外勞,提供新的資本與人力。新的資本、新的移民、新的外勞擴大新加坡經濟的供給面。同時,這些新的移民與外勞「輪流的」或半永久性的在新加坡生活,由新加坡提供生活與運用、操作外資的空間,擴大新加坡經濟的需求面。
人口老化為新加坡經濟發展之隱憂
新加坡2014年經濟成長率為2.9%,經常帳順差為531.76億美元,人均GDP為56,284.3美元/人,而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之人均GDP為85,700國際元/人(注1),排名全球第三名(不計澳門;World Bank Open Data, 2016)。在亮麗經濟的表現後面,暗藏著人口快速老化的問題,在出生率持續低迷的狀況下(注2),新加坡National Population and Talent Division (2013)明白的指出,2012年當第一波戰後嬰兒潮的年齡達65歲時,新加坡的公民人口也到達轉捩點,以目前的生育率並不計外來移民的狀況下,2030年65歲或以上的公民數將達90萬人。就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而言,2010年新加坡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為10.1%,而到2030年新加坡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增至24.1%,且2030年時,新加坡公民的年齡中位數將從2010年的37.4歲增長至44.7歲,也因此,新加坡的「智慧國家2025」(Smart Nation 2025)直指公民為智慧國家最終的核心,而未來新加坡的核心競爭力將圍繞在勞動力的提升。
吸納外籍勞動力
就新加坡人口組成成分而言,2015年新加坡總人口數為553.5萬人,其中337.5萬人為新加坡公民(citizen),52.8萬人是為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163.2萬人為非居民(non-resident)。而就新加坡居民(公民及永久居民合計)而言,其中華人人口最多,占新加坡居民的74.1%,其次為馬來人占13.3%,及印度人的9.1%,其他人種包含歐洲移民及其他種族占3.2%。將時序拉長至1970年代,在新加坡獨立初始,非居民之比重僅為2.9%,但2015年非居民之比重已上升至29.5%(附圖);若從複合年成長率(CAGR)來分析,1970~2015年新加坡居民之複合年成長率為1.5%,而1970~2015年新加坡非居民之複合年成長率為7.6%,換言之,雖然新加坡居民持續上升,但非居民之增加速度遠較居民之增加數目為快,林健次(2012)認為,新加坡的人口結構會發生以上「非自然」的變化,當然是開放政策的結果。
附圖 新加坡人口結構
新加坡的開放政策的確對於新加坡的勞動力帶來正面的效果,若檢視新加坡的勞動力趨勢(表1),隨著勞動力的持續增加,非居民占新加坡勞動力的比例從1970年的3.2%上升至2015年的38.2%,也就是說,新加坡勞動力對於非居民的依賴程度愈來愈大。
人口老化、外籍勞工、勞動力短缺、退休年齡、人才政策、勞動參與率、經濟成長策略、生育補助、租稅減免、社會福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