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各國共享經濟的崛起、衝突與因應政策
馮凌慧 (2018/07/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7期》
自從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在2015年發布報告指出,全球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產值每年將以25%的速度成長,並於2025年增加到3,350億美元,各大媒體與分析師紛紛以此為背景闡述共享經濟的崛起與茁壯。事隔僅不過兩年,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card)於2017年6月公布的報告中更預測,至2020年全球共享經濟規模將可成長至5,000億美元的交易價值。在更短的時間內爆衝的產值,突顯的是共享經濟在智慧載具、App與網路平台等科技工具輔助下,提供消費者更經濟、更便利的選擇,持續以驚人的速度顛覆產業、經濟與社會環境,開創新興商業模式。萬事達卡也同時指出,共享經濟的交易價值在2015年達到281億歐元(相當於329.6億美元),較2014年成長77%;另共享平台收入漲幅更驚人地衝到97%,達36億歐元(約42.2億美元)。
說到共享經濟崛起的背景,以科技產業分析師Jeremiah Owyang於2013年提出的三種驅動力量為主流,包含社會驅動(Societal Driver)、經濟驅動(Economical Driver)、科技驅動(Technological Driver)。社會驅動是指在未來人口爆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需以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式分享資源;經濟驅動是根據經濟學人(2013)報告指出,經濟風暴後人們開始重視閒置資產的運用;而技術驅動則可謂最關鍵的基礎推動力,穩定的網路環境、智慧型行動載具的普及,以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讓供需雙方彼此搜尋與配對變得更即時與簡單,進一步降低資源共享的門檻。
近五年來,共享經濟的發展從美國、歐洲逐漸擴散至亞洲,由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6分享經濟海外發展報告」,將亞洲的印度、新加坡列為全球共享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國家,而日本、韓國則是未來之星的潛力國家。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亞洲國家除了上述三種驅動力量之外,更基於不同國情、民族性、生活型態等差異,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共享經濟模式。因此,本文擬進一步探討亞洲國家共享經濟發展背景與特質;並以在亞洲掀起最多關注之交通共享及住宿共享兩個領域為核心,分析其在亞洲市場推展帶來的衝擊,以及亞洲國家採行的因應措施;最後從亞洲國家發展經驗中,觀察提出對我國發展共享經濟之啟示。
亞洲國家共享經濟發展背景與特有模式
(一)印度特有的共享經濟模式
印度是全球人口數第二大的國家,截至2018年1月止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4億,僅次於中國的13.8億,其中35歲以下人口占比達65%;此外,騰訊研究院指出儘管印度在全球19個共享經濟的代表國家當中互聯網的普及率最低,但因為龐大的人口為基數,換算起來印度依舊有高達五億的上網人口。根據美國風險投資公司KPCB指出,印度是WhatsApp全球最大用戶市場,同時也是Facebook與LinkedIn的全球第二大用戶市場,以及Twitter用戶增長最快的市場。以上資訊足以顯示儘管印度的基礎建設相對落後,但憑藉人口大國與年輕上網族群的優勢,對共享經濟的發展是一項大利多。
共享經濟、交通共享、住宿共享、法規監管、創新商業模式、產業衝擊、共享單車、電動車共享、亞洲市場、數位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