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商赴印度發展機會與挑戰
趙孟誼 (2018/04/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4期》
2003年高盛預測研究報告首次提到金磚四國將為2050年世界最強經濟體的前景風潮,不過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俄羅斯與巴西受創原物料出口價格下跌與通膨風險,僅有印度維持強勁的經濟成長潛力(附表),因此,本文以印度現況、政策,結合其地理區位與歷史觀點,檢視台商赴印度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附表 印度市場發展基本資料
人口、宗教與政治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面積為328.7萬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七,是亞洲第二大、也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人口13.2億,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人口的13.8億,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快。其中35歲以下人口達65%,被視為一個青壯人口國家。印度各民族都擁有各自的語言,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目前印度的第一官方語言是印地(Hindi)語,約30%人口使用,為印度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印度中央政府所使用官方語文為印度語及英語,政府部門的公文及法律文件皆以該兩種語文為主。
印度不僅種族複雜多元,也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世界四大宗教中的印度教和佛教都源自印度。根據2001年印度普查資料,印度人口中有八成信奉印度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為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回教國家,不過據印度當地業者說法,近年來在現代化衝擊下,印度已緩慢演變為六成人口信奉印度教,約三成人口為伊斯蘭教,一成為佛教徒。印度是世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5,000年來印度教的種姓(Caste)階級制度深植人心,成為維持印度社會安定的力量,即使貧富差異甚巨、嚴重性別歧視,仍促使人民謹守分際、寄託輪迴翻身。
在政治上,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採內閣制的印度總統是象徵性國家元首,行政權力主要控制在以總理為首的內閣,由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由總理組成聯邦政府(Union Government),或稱中央政府。印度的一級行政區包括一個國家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即新德里)、六個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的聯邦屬地(Union Territory)及29個邦(State)等三類,不過幾十年來,29個邦即使稅制複雜、車不同軌、文盲率仍達三成左右,印度位居南亞要塞的地理位置與貿易脈絡,仍是外國經商者進入中東、東非的跳板。
外交戰略
印度政府原是採行「計畫性市場經濟」,自1991年開始因經濟惡化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簽訂協議,正式開啟印度經濟改革與經濟自由化之路,逐步建立開放的貿易體制。同年起為因應印巴邊境衝突與中國崛起的區域矛盾,印度也加強與東協及南亞鄰國的關係,提出「東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以維持東亞與南亞區域的權力平衡關係。東印度政經中心的加爾各答(Kolkata)為西孟加拉邦的首府,也至此是印度「東向政策」的重要窗口。2014年隸屬於印度人民黨的總理莫迪主推「睦鄰優先政策」(Neighborhood First Policy,主張印度對外政策的重心應在加強與南亞鄰國的關係,包括與「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國家的多邊合作架構,並將其連結擴展至緬甸等中南半島國家。同時,進一步將傳統的「東向政策」升級為「東向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持續深化與東協國家(如越南)及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的關係。
在印度製造、新南向政策、東向行動政策、印度經濟改革、香料之路、季風計畫、亞非成長走廊、反傾銷稅、台印貿易、智慧城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