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氣候變遷趨勢下,水再生利用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氣候變遷趨勢下,水再生利用產業的現況與展望

楊舒晴  (2010/02/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2期》

氣候變遷之下的水資源挑戰 

水資源之日益枯竭已成為本世紀經濟發展、生活民生的全球性議題,日前聯合國已經對全球發布缺水警訊,預測2025年時,各國必須更有效利用現有的水資源與經淨化處理後的再生水,同時也需要減緩河川與湖泊的汙染問題,否則全世界將有三分之一人口嚴重遭受缺水之壓力,顯見水資源短缺與汙染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在水資源面臨短缺與汙染的同時,世界各國又因氣候變遷面臨了更大的挑戰。早2006年的世界水資源論壇中,諾貝爾化學得獎主馬林(Mario Molina)已提出警告,若氣候變遷加上水資源管理不當,可能會使全球暖化程度在本世紀末前變得更加劇烈,氣候上的劇烈變化也將使得極端水文事件出現的頻率與規模逐漸增加,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民生問題的產生與經濟、產業的損失。

台灣地狹人稠,地形起伏變化大,集水區地勢陡峭,因此較不易儲存大量的水資源,加上時空分布不均,特別是南部地區由於人口密集、農業發達、枯水期長,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更為殷切。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不但導致氣溫升高,更使得台灣常常出現降雨過度集中或苦後無雨的情況,讓原本稀有的水資源的供給更加難以儲存與預測。在另一方面,隨著人口不斷成長以及產業結構的改變,我國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供水穩定度不足之情況下,各標的用水間之競爭現象日益激烈。傳統水源(如水庫)的開發已面臨諸多天然條件限制,加上國人對自然環境保育意識的提高,造成傳統水源開發困難。

台灣地區現階段水資源利用係以川流水、地下水與水庫為主,其中川流水利用需依賴各年之水文狀況,在枯水期常常面臨水源短缺的窘境,而水庫又因調蓄能力不足、泥沙淤積嚴重、新水庫壩址難尋、生態環境維持及環保團體抗爭等問題,不時面臨缺水壓力。若無新增水源而過度使用地下水,將導致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的問題更加嚴重。此外,在枯水期為因應民生與工業的用水需求,常實施農業用水減量供應及農田休耕等措施,亦會對農業部門造成損失與衝擊。

在複雜且多變的氣候變遷之下,水資源供應的不穩定成為產業發展與民生用水的一大隱憂,在水資源需求日漸增加的情況下,為穩定民生用水以及產業發展,積極開發多元水源實在刻不容緩。在水利產業當中,可循環再利用、具有環保功能、環境淨化優點的水再生利用產業即成為各國大力推動的新興產業。

歸納水再生利用在全球許多地區逐漸成為水源供給的重要選項之一,主要原因在於(1)再生水具有替代部份非高品質供水的潛能(2)再生水可提供作為輔助水源以滿足現在與未來的用水需求(3)減少原水的取水,減少汙染物進入水道,保護水文生態系統(4)減少水汙染防治建設的需求(5)更有效率地管理用水與廢水排放,以符合環保法規。也因為水再生利用具有以上的特色與功能,因此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對於水資源的穩定供給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再生水技術都市汙水處理工業廢水回收節水政策循環經濟水資源分配水價機制環保法規跨國技術輸出產業鏈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