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紅色供應鏈對我國面板產業的影響評估
曾俊洲 (2015/10/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0期》
中國TFT-LCD面板發展現況
(一)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發展逐漸完整
因應2009年2月18日公布之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振興方案政策,明訂扶植企業設定六代以上液晶面板生產線,促使京東方於2009年4月13日在合肥廠開工建設,並於2010年10月18日正式量產,為中國第一座6代生產線。而北京8.5代廠則進一步自2011年9月27日開始量產,繼之於2011年11月12日,華星光電的8.5代廠也正式量產,自此帶動中國大尺寸TFT-LCD面板產能快速提升。
此外,2011年3月27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其重點在於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興產業所需裝備項目下,加快新型平板顯示器件及關鍵零組件產業優化升級和發展,並於2011年6月1日正式實行。而同年4月29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發布「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11年版)的通知」(發改產業〔2011〕937號),明確將TFT-LCD面板列入鼓勵引進的先進技術及重點發展產業,並將其生產設備列入鼓勵進口產品項目。而2014年3月18日公布之「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2014年版)」(發改產業〔2014〕426號),也持續將TFT-LCD面板列入鼓勵引進的先進技術及重點發展產業。另中國政府為了扶植面板產業的發展,2012年起也提高面板進口關稅,從3%增加到5%,顯示中國政府長期積極扶植TFT-LCD面板的政策發展方向。
隨著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已吸引中國TFT-LCD面板業之上下游供應鏈廠商相繼成立與快速發展,除了布局已久的下游電視品牌廠TCL、創維、彩虹、海信、海爾、康佳等六大廠以外,上游關鍵零組件彩色濾光片、偏光板、LED、驅動IC、玻璃等關鍵零組件,以及配向膜、液晶、化學材料、三醋酸纖維數薄膜(TAC膜)、光學膜等材料廠商的發展也逐漸完整,不過部分零組件及材料如背光模組、反射片、PMMA薄膜等材料雖然並無中國本土企業,但台灣、韓國、日本及美國等外資企業則積極發展,促使中國TFT-LCD面板產業供應鏈結構逐漸完善(圖1)。
圖1 中國TFT-LCD面板產業之上下游供應鏈結構概況
(二)大尺寸面板生產加速,長期將對台灣形成競爭壓力
從2009年以來,雖然中國面板廠商積極投入生產線的建置,不過仍是以中小尺寸為主的生產線較多,包括四座4.5代廠、四座5代廠及兩座5.5代廠,大尺寸TFT-LCD面板方面,則主要包括兩座6代廠及六座8.5代廠。其中包括中電熊貓於2015年3月10日才開始量產的8.5代廠,該廠主要生產產品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液晶監視器及液晶電視五大類面板及相對應的模組產品,為全球首座使用8.5代線生產中小尺寸面板的工廠。而華星光電的第二座8.5代廠及京東方的第三座8.5代廠重慶廠也相繼於2015年3月及4月正式量產,目前仍處於良率爬升階段,生產線產能仍未滿載(表1)。
TFT-LCD、大尺寸面板、中國面板政策、產業供應鏈、紅色供應鏈、自給率、台廠競爭策略、差異化產品、車用面板、面板出口依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