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養豬產業穩健永續轉型 公眾溝通強化社會認同
陳思宏(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25/04/17) 《台經月刊第48卷第4期》
養豬產業位居台灣重要農業產業,為強化環境治理與社會支持,多年來公私協力推動轉型並開展與利害關係人對話,觸及近國內四萬人並讓社會開始有感於養豬場管理優化的努力,溝通成效斐然。展望未來,養豬產業透過持續舉辦形象傳遞活動,逐步消弭社會大眾對養豬產業的刻板印象,將可為推動產業進步注入更多的動能,增強公眾對產業的認同感與支持度,實現產業永續與社會認同的雙贏目標。
永續轉型為近年來產業重要發展之全球趨勢,養豬產業為供應全球前三大蛋白質來源,亦跟隨此趨勢進行革新升級。我國養豬產業產值超過新台幣850億元,為農業單一品項產值最高者,且自給率接近九成,位居台灣重要農業產業,為強化環境治理與社會支持,多年來公私協力推動轉型並開展與利害關係人對話,觸及近國內四萬人並讓社會開始有感於養豬場管理優化的努力,受眾認同度由63分提升至88分,溝通成效斐然,將持續深化推展及啟動產業互動,透過國內社會正向反饋循環,促使全體養豬產業轉型及形象提升。
國際發展趨勢
丹麥於全球養豬產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不僅技術先進、管理模式成熟,亦為全球人均養豬數量最多的國家,展現其高度發展的養殖體系與產業競爭力,長期以來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研究參照對象。其2023年全國在養頭數共1,119萬頭,年度出口產值高達30億美元(約新台幣987億元),展現其作為出口導向農產品的優異生產成果。即便如此,隨著大規模飼養與高人口密度的情況日益顯著,環境與氣候衝擊以及居民生活模式的改變相互交織,導致產業與當地社區衝突不斷升高,使得農場數量逐年縮減(Mateos et al., 2024)。
為推動產業永續發展,該國在兼顧生物安全的前提下,不定期舉辦「開放日」活動,邀請養豬場周邊居民與一般民眾前往參觀。透過近距離觀察生產環境並瞭解生產作業流程,以公開透明化畜牧場資訊模式,使大眾對於畜牧產業的信任度得以提高,也有助於消弭對養豬產業的負面看法。除此之外,丹麥整合養豬產業的上下游企業,成立丹麥養豬研究院(Danish Pig Academy, DPA),並在網路上推廣相關知識,包括開設「PIG FACTS」影音學習平台(附注),無償提供養豬戶與民眾觀看點閱,該舉獲得丹麥食品農業委員會(Danish Agriculture & Food Council)的支持,確保平台資訊內容的公正與客觀性。平台針對不同產業議題提供形象影片或主題介紹,不僅能為養豬業者帶來新的研究觀點,也成為民眾吸收新知的一大管道。對於養豬場有興趣的民眾可向研究院申請參訪資格,活動皆開放於一般大眾及業界人士,同時透過定期舉辦參訪、論壇以及聯盟年會等方式,深化民眾與學生對養豬產業的認識,進一步促進產業與社會間的互動連結。
我國產業現況
依據我國農業部2023~2024年度農業統計資料與養豬頭數調查報告顯示,豬隻在養頭數約521萬隻,豬肉年產量78萬公噸,年度產值達新台幣851億元(圖1),自給率則接近九成,亦為我國農業經濟重要項目之一。主要養殖區集中於中南部,其中雲林縣、屏東縣、彰化縣為前三大養殖縣市。
永續養豬、產業轉型、自動化設備、資源循環、沼氣發電、社會溝通、形象行銷、公眾認同、農業升級、2050淨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