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東亞區域合作策略之探討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東亞區域合作策略之探討

莊朝榮  (2011/12/12)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2期》

中國亞洲區域合作戰略

東亞區域合作為中國與亞洲區域合作戰略的一環,探討東亞區域合作之前,需要瞭解中國在亞洲區域合作的戰略。在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2010年中國在亞洲實現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協定。自從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先進國家遭受重大的打擊,但在各國通力合作祭出刺激財政政策後,全球經濟已逐漸步向復甦之路,但2011年歐美債信危機再起,全球經濟復甦又見趨緩。亞洲國家一向以出口歐美國家為主,受到全球經濟復甦放緩的拖累,出口成長大受影響。亞洲國家為求穩定成長,唯有尋求擴大內需,以及擴大區域合作,以加強區域內貿易。2011年1~9月,東協超越日本躍升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成長26.4%,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區域合作,帶給東協經濟復甦的動能,這正是區域經濟合作成功的最佳寫照。

為了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中國應採取何種戰略,確實是一項重大課題。在目前的區域合作上,中國不但透過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形式與不少國家建立雙邊合作的關係;而且還參與亞太經濟組織,更致力推動「十加三」與「十加六」區域合作的相關活動。201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指出,儘管雙邊區域合作較容易推展,但卻無法替代多邊區域合作對中國戰略利益的作用。的確,在亞洲合作存在多條的途徑,但不同途徑背後大國的博奕力量,卻十分複雜。為了實現在亞洲的領導地位,中國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區域合作戰略。實際上,就亞洲合作面臨的複雜利益競逐,以及不確定的前景來說,推動亞洲合作邁向實質性步驟相當困難,而中國如何突破這些困難,以推進亞洲深化合作的過程,就是中國在亞洲影響力的具體呈現。因此,選擇對中國有利的合作框架推動亞洲區域合作,是實現中國在亞洲居於領導地位的有效途徑。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貴(2011)亦指出,中國的長期亞洲戰略就是始於將亞洲放在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努力維護有利於亞洲和平與發展的地區環境。具體而言,落實中國的亞洲長期戰略是:以十二五規劃實施為依歸,致力實施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為亞洲擴大對中國出口提供重要機遇;致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投資亞洲國家,增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致力參與區域合作,提升本地區相互緊密的關係,推展與亞洲國家在旅遊、文化、教育、青年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中國人民與亞洲各國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關係。


推動東北亞合作是亞洲合作的關鍵

擴大對亞洲區域合作的積極參與,是中國亞洲戰略的主軸。繼東協與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受到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影響,帶動東協國家的出口,成為東協經濟復甦的主要因素之一。鑑於中國與日本和韓國的進出口貿易成長快速,例如:2011年上半年,中、日、韓的進出口貿易額分別成長19.0%和20.7%,中國如能擴及與日本和韓國的合作,將可促進區域內貿易的快速增長,進一步擴大亞洲合作的整體機制。

然而,亞洲合作存在大國互相較勁的局面,尤其是東北亞合作。正如同王玉主(2010)所言,雖然亞洲合作存在多條途徑,但中國目前推動亞洲合作主要有兩條途徑,即十加三(東協與中、日、韓)和十加六(十加三加印度、澳洲與紐西蘭),但如何平衡這兩條途徑背後的大國博奕力量,亦是十加三和十加六成功的關鍵。美國希望維護在亞洲的影響力,密切注視著崛起的中國,對任何可能危及利益的合作安排保持高度敏感。日本雖然有透過推動亞洲合作回歸亞洲,並逐步脫離美國的控制,實現正常國家化的要求,但近幾年中國經濟的迅速躍升,又使其對推動多年的十加三框架不再有自信,十加六正是這種矛盾心理的產物。比較大國的立場可以看出,儘管中、日之間在十加三,還是十加六問題上確有競爭,但這兩個框架的突破都依賴東北亞合作,即中、日、韓合作是否能取得實質進展。如果中、日不能達成妥協,不論十加三,還是十加六都只能是論壇,而無法達成合作協議,因此,推動東北亞合作是深化亞洲合作的關鍵。

十加三東亞合作中日韓FTA東協戰略多邊機制亞洲領導地位安全合作TPP挑戰清邁倡議中國區域戰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