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科技前瞻趨勢對台灣農業發展的啟示
李宜映 (2011/03/01) 《台經月刊第34卷第3期》
農業是國家建設的基礎,不但是農民生活的命脈,亦是生態維護的基礎。雖然不論從技術、品種、氣候上來看,台灣在農業上都有難以取代的優勢,但在知識經濟的衝擊下,台灣農業應朝向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知識型農業經營方式,輔導產銷經營企業化,促進農業知識的商品化,並以農業初級產業為基礎,擴充二級、三級產業之知識網絡與資材,藉此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在知識經濟體下,知識即代表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各國為能優先獲取先機與科技創新,在政策規劃上皆進行不同類型與產業之科技前瞻。鄰近台灣的中國,近年來在基礎建設上突飛猛進,在人力、物力豐富的基礎下投入大量科技資源,進行不同產業之技術預測大型活動,欲圖與國際科技接軌。本文透過中國執行科技前瞻的背景,探究中國農業科技目前的發展趨勢,並提供台灣農業科技發展一些新啟示。
中國農業科技前瞻發展背景
由於農業生產直接涉及到中國2/3以上的人口,因此「三農」的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關注的核心問題。目前中國除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產品銷售困難、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外,中國在加入WTO後,其農產品出口尚必須突破他國綠色技術壁壘之障礙。中國管理者理解若要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解決國家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態安全與農民收入等重大農業問題,科技的發展與投資是不可或缺的。
在2005~2006年間,中國政府由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委託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並加入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等相關機構的參與,按照科學化的流程方法,以專家集思廣益的方式進行系統化的科技前瞻活動,目的在於能全面掌握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分析中國潛在機會與面臨的挑戰,尋求適合中國國情之技術發展方向。一方面對科技、經濟和社會進行中長期的整體研究,另一方面在農業領域訂定重大科技需求與發展方向,篩選出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群,以強化中國科技在國際間之競爭力。
科技前瞻活動共分成三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為建立技術預測組織體系與諮詢專家網絡系統,透過大規模的專家集思廣益完成德菲問卷設計。在2005~2006年間的調查中,中國採用德菲法作為調查主體,並配合文獻分析、專家會議、國際比較等多種方法輔助。第二階段為邀請近1,500名產官學研專家,進行兩回合的德菲問卷調查,總合各領域發展技術預測調查結果與報告產出。第三階段為國家關鍵技術選擇研究,即依照國家關鍵技術的篩選原則,專家透過研討會對調查結果進行討論,選擇未來15年對社經發展具重要性的關鍵技術群。在整體專家意見調查中,問卷設計係採用多種問項進行調查,再編製指標來分析,包括專家對技術熟悉程度、技術對中國的重要性、與領先國家的技術差距、目前國內的研發基礎、未來五年能否形成獨立智財權、產業化成本、實現產業化時間、對科技產業的助益、技術發展路徑與其他建議採取的措施等17項指標,使科技議題能針對不同面向呈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農業科技前瞻發展趨勢
對中國農業科技前瞻而言,中國產官學研人士共羅列114項農業相關技術進行調查,其中分成11個領域,包括:(1)農業生物資源與利用技術;(2)農業動植物育種;(3)農業有害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4)數位化農業(Digital Agriculture)和農業資訊化技術;(5)現代節水農業技術;(6)現代農業藥物生產技術;(7)農林產品精細加工與物流技術;(8)工程農業技術與智慧型裝備;(9)農產品安全生產與品質控制技術;(10)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11)農業氣候變化及非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技術。若以技術重要性指標來評估上述11個子領域,農業生物資源與利用技術(79.1)、農業有害生物預防與控制技術(79.0)與農業動植物育種技術(78.3)分別占前三名。在114項農業相關技術評分中,與領先國家同等水平只有六項技術,落後領先國家五年的技術共108項。而在專家評估各項技術的國內研發基礎時,大部分的技術是落在中等水準之上,對未來的技術發展途徑,有83項技術議題採取自行研發,僅33項技術會以聯合開發方式進行研發。對於技術發展,專家認為有104項技術未來五年將有機會申請獨立智財權。最後對於其他技術發展的配套措施中,專家普遍認為增加研發投入、加強農業人才培育與完善基礎研究建設,將是最需要被強化的重點。
農業科技前瞻、品種選育、農業資訊化、綠色農業、安全農業、附加價值、農業轉型、德菲法、兩岸合作、科技發展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