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經濟韌性建構下全球產業布局之觀察
台經院 (2025/04/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3期》
過去大家談論很多的全球化思維,近年開始出現諸多質疑或反對的聲音。事實上,世界各國經貿網絡互動與各業分工鏈結,是隨著全球情勢變化與產業發展步伐日積月累而成,並非一貫地維持既有模式而一成不變。然而,國際地緣政治情勢變化日愈複雜,時時牽動全球經貿運作。
主要國家現今雖採取積極政策因應,但在美中對抗衝突詭譎變化氛圍下,仍不免使政策效果難以發揮長遠的影響力。像是美國對中國採取半導體實體清單策略,封鎖中國晶片與AI相關技術發展;美歐日各國透過補貼發展半導體戰略,強調關鍵戰略物資自主生產重要性,如今面臨美國川普再度執政,對於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補貼政策持續性恐有變數;此外,歐盟2023年公布《關鍵原物料法案》強調降低對中國進口依賴,嘗試建構盟內關鍵戰略性供應,強化供應鏈韌性及提升戰略自主權,因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實質性效果仍未定。近年國際政經情勢變化與政策走向正逐漸影響全球產業多元分散布局的發展方向,朝向韌性化的在地市場供應模式,持續推進供應鏈重組趨勢。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下,經貿韌性發展成為不少國家在政策規劃上的重要核心概念,像是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生產進口、戰略性物資的自主生產、發展可信賴國家的多邊合作聯盟模式等方式,皆有助於各國在因應地緣政治衝突,於國內生產供應上能保有更多的彈性、自主性與安全性。
這其中,受到最大衝擊影響的中國,在面對疫後全球供應鏈體系調整的過程,因受到美國陸續祭出貿易關稅措施與高科技及新興技術管制,讓中國在高科技產業發展與對外貿易擴張上受到明顯阻礙。即便如此,中國在全球經貿市場的總市占率並未明顯下滑,這主要是將國內積存已久的產能過剩問題,轉嫁出口至其他非美市場。此雖擴增中國傳統產業及新興產業出口動能,讓支撐中國經濟成長的產業大幅移轉分散並使整體經濟動能得以維繫,卻也出現「以鄰為壑」效果,將使全球產業市場競爭型態更加惡化,憑藉政府高額補貼政策,透過提供低價超額巨量之生產,以不合理市場量價方式,企圖破壞自由市場機制,尤其是鋼鐵、水泥、塑膠,以及近期「新三樣」產業,未來可能擴展至成熟製程,引發新一波產能過剩的威脅。
至於在美中貿易戰後中國所失去的出口市場份額,由於跨國產業鏈體系相當成熟,在分散化風險的原則下,現已透過貿易和投資雙管齊下方式,逐漸被亞洲與新興市場國家所取代。而產業移轉趨勢則依據國家安全、客戶需求、產業群聚效益與分工優勢、人才與技術支援等衡量條件,陸續移轉至非中市場生產,進行新一波布局策略。
台經院觀察近年貿易資料發現,在美歐日主要大宗消費市場,從中國進口的比重與市占率都明顯減少,轉由其他國家供應。中國被其他國家替代的產業主要仍以美國增加關稅的電腦電子產品為主,原有出口份額則被東協六國(尤其是越南)、台灣、墨西哥,以及少部分被印度取代。短期來說,去中化趨勢下產業貿易和投資一旦出現結構性移轉,短期內中國很難搶回原有市場。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亞洲是全球市場重要的生產區域,產業生產供應鏈的資源布置與人力資源量能相對完整,如今亞洲市場及部分新興市場崛起下,短期有產業短單效應挹注,將提升產業生產組裝效率與活絡人力資源運用,可進一步帶動整體所得與經濟成長動能提升,推升內需市場成長,形成正向經濟循環。
雖然現今大家極度關注川普2.0政策走向,恐將對全球經貿市場投下高度不確定性的炸彈,但在「關稅是階段性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大前提下,預期亞洲與新興市場的內需動能仍是支撐全球經濟動能的重要關鍵,台灣產業在全球市場布局上不應僅僅視其為加工區域,更應要有提早布局最終需求市場的長期戰略思維。
台灣在過去產業積極轉型下,現已高度鑲嵌在全球複雜供應鏈體系當中,廠商面對國際政經情勢的快速變化與可能風險,未來勢必思考更彈性快速的因應對策。台灣憑藉現有全球布局的利基,除了持續分散出口市場朝去風險方向經營,更應擴大投資研發創新能量,創造差異化產品,提升產業競爭力之外,推進產業多元發展也有助於台灣產業中長期永續目標,才能真正達到韌性生產、去風險化布局的實質效益。
如今,在供應鏈重組趨勢確立下,各國傳統及新興產業正面臨新一波中國產能過剩壓力,中國透過新型態不公平貿易方式來扭曲市場競爭規則,企圖壟斷市場,驅逐競爭者,掌握市場獨占力。對於美國川普不斷重申啟動關稅戰來確保美國自身利益,這僅僅是從消費市場角度來對付中國,卻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層面上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這對於想要達到公平貿易目的的川普來說,恐仍力有未逮。
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風險、經貿韌性、戰略自主、生產布局、多邊合作、中國產能過剩、產業外移、全球市場策略、台灣產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