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國民所得恆等式的應用與誤用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國民所得恆等式的應用與誤用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12/06)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2期》

國民所得恆等式,特別是開放經濟國民所得恆等式在經濟分析和政策討論中常被運用,但也有很多誤解和誤用,甚至被譏為草包。這恆等式並非沒用或不能用,但要運用它時必須清楚瞭解它是什麼,也瞭解它背後沒被說出來或寫下來的各種重要經濟關係及假設,否則即可能有不正確的主張或批評。


恆等式其實常是某變數的定義式

經濟是個變動不定的複雜機制,會出現恆等的關係或數學式似乎有點奇怪,難道是像物理學的能量不滅一樣有個超大的力量在支配嗎?經濟學沒這麼偉大,在經濟學中的恆等式,包括國民所得恆等式在內,其實通常是定義式,亦即我們用一個式子定義了一個新的變數,所以這式子依定義就恆等,但我們卻又把這式子重新安排,而把那被定義的新變數藏到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而使這定義式或恆等式看起來較偉大,但也較容易被誤解或誤用,國民所得恆等式很適合用來說明恆等式的來源和應用。

國民所得恆等式的起源其實是總體供需平衡的方程式或條件。以封閉經濟的總體經濟來說,一年間全國財貨的總供給就是總生產值或總所得(Y),而財貨的總需求不外來自民間消費(C)、意願或想要的或事前(ex ante)的投資(Ia)、以及政府支出(G),所以財貨的總供需若要平衡,就需滿足下列方程式:

Y=C+Ia+G……………………………………………………….(1)

但現實上財貨的總供需並不保證相等,所以(1)式並不一定常能成立,甚至常常不能成立,以致不能隨便假設它成立而做進一步的推論。當(1)式不能成立時,若供給大於需求,則有部分產品會賣不掉,而使廠商的存貨非意願的增加,反之則使存貨非意願的減少。這存貨非意願的增加(Iu)依定義就是:

Iu≡Y-(C+Ia+G)………………………………………………….(2)

因為這是定義式,所以是依定義恆等。將這式移項整理一下即可得到:

Y≡C+IaIu+G…………………………………………………....(3)

再把意願或想要的投資(Ia)和非意願的存貨增加(Iu)兩項加在一起就是實際的或事後(ex post)的投資(I),所以(3)式就變成:

Y≡C+I+G…………………………………………………………(4)

也就是國民所得恆等式。有些人就把這式當成是所得的定義式,但更正確的說法應如上所述是非意願存貨增加的定義式,因為這恆等式出現的原因是我們在(2)式中定義了非意願的存貨增加,並把它當成是總投資的一部分。所以用事前投資(Ia)的(1)式是市場供需均衡的方程式,而用事後投資(I)的(4)式卻變成了恆等式。

國民所得恆等式經濟政策總體供需貿易失衡經濟分析投資與儲蓄非意願存貨政策工具開放經濟數據解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