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霾害及其因應之道
莊朝榮 (2014/05/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5期》
中國霾害的意識覺醒
雖然中國致力推動清潔能源政策,且約有1/4的城市(近200個)制訂了低碳目標,但只要發電廠仍以火力發電為主,汽車擁有量繼續快速成長,中國的空氣品質仍將難以有效改善。目前中國城市符合世界衛生組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標準的比例不到20%,而符合懸浮微粒濃度標準的城市更是寥寥無幾。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2013年實施新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中,僅有拉薩、海口、舟山三個城市完全達到標準。而在空氣品質相對較差的前十個城市中,有七個在河北省,這也是導致北京空氣品質不良的因素之一。
2013年1月中國中、東部多個地區被霧霾籠罩,74個城市開始發布細懸浮微粒汙染濃度,其中33個城市的空氣品質指數達到了嚴重汙染的程度,這是中國歷史上空氣汙染最嚴重的時期,也引起全中國人民對空氣汙染的高度重視。2013年7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官方網站上公布的一份「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報告指出,2013年初以來,中國發生影響範圍廣大而持續的霧霾天氣。受霧霾影響區域包括華北平原、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北部等地區,影響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4,影響人口約六億人。2014年2月,危險的高濃度霧霾再度捲土重來,持續的時間比2013年來得久。近年來中國各地不時發生反對化工廠和有毒廢物排放的社會民眾抗議,如今再加上 嚴重的空氣汙染,使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民群起抗爭。
導致中國人民對霾害意識覺醒的緣由是,自從2009年美國大使館在其房頂安裝監測站,並且每小時發布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濃度,再加上中國微博的迅速發展,使美國大使館的訊息快速地傳播全國各地,引起社會民眾的抗議,促使中國政府在2012年同意每小時自行發布一次空氣細微汙染懸浮微粒的數據。由於2013年1月北京發生嚴重的霧霾現象,在汙染最嚴重的時候,空氣中幾項最有害的汙染物濃度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水準的40倍,導致因呼吸道疾病和心臟病而到醫院求診的人數激增,引發社會大眾對空氣品質的強烈不滿。實際上,北京的空氣汙染問題幾十年來持續惡化,並未見改善,只是人民無感。但令人窒息的霧霾使大多數中國人民逐漸意識到空氣汙染的嚴重程度,已對他們的健康產生重大的危害,因而對政府施加的壓力遂愈來愈大。
中國霧霾的肇因
2013年1月發生嚴重霧霾的肇因,「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報告指出,除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等直接原因之外,中國大氣嚴重汙染問題的存在還和「靜穩」、「逆溫」等氣象條件的因素,以及大氣汙染防控能力薄弱、法制體制機制不完善等有關。除了氣象不可抗力因素外,其餘都是人為因素使然。
的確,中國霧霾的嚴重程度是長期累積造成的。其造成霧霾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中國從1953年開始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且由國有企業主導持續至今。在工業資產中,2012年重工業所占的比重仍高達77%,重工業又多屬高耗能的產業。尤其是重工業化的過程中對燃煤的依賴過重,燃煤占中國初級能源的比重高達65%以上,是最主要的空氣汙染源。
2.由地方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惜付出環境代價,極力追求GDP成長最大化,也是造成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之一。地方政府透過融資平台,主導擴大工業投資,導致投資占中國GDP的比率高達50%左右,同時也形成許多產業產能過剩的後果。而過度徵收農地發展工業,更加劇環境汙染的嚴重程度。
3.能源價格未能反映成本,以及環保法規未能落實也是造成汙染加重的因素之一。這些因素與追求經濟快速成長有關,為了促進經濟成長,刻意保護競爭能力低落的國有企業,扭曲能源的激勵機制,使能源的使用效率不彰。
4.另外,地方政府長期施行對環境有害的政策,並不會受到中央政府高層的責難或懲處,加上社會民眾對環境汙染的長期漠視,在缺乏環境監督機制下,更造成環境汙染的惡性循環。
中國霾害、PM2.5、空氣污染、燃煤發電、重工業、節能減排、環境監管、能源轉型、污染防治、環保法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