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循環農業之產業與技術發展模式——以環綠棕合與台灣糖業為例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循環農業之產業與技術發展模式——以環綠棕合與台灣糖業為例

蘇向豪  (2019/03/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3期》

循環農業在整體循環經濟架構中,扮演著將生物質轉換為工業產品,同時也吞納可分解產品為自然肥份的整合者角色。根據2007~2017年行政院主計總處農業廢棄物排放統計顯示,我國近十年平均生物性大宗農業廢棄物產出量約為470萬餘公噸,但現多以堆肥(53.2%)、就地翻耕掩埋(26.1%)等去化方式為主要處理途徑。因此,如何透過生物精煉技術,將農業副產物或廢棄物(以下統稱副產物)以多種物質或能量的形式使用;提高農產品價值的同時,減少一次原料的使用與廢棄物處理的成本,為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策略。

前述驅動循環農業的生物精煉技術,基本上圍繞著「全農業」(full agriculture)的思維發展,全農業則可解釋為一種完全利用的概念。過去農業產品取走食用部位後,其餘的副產物多焚燒、翻耕掩埋,或再製為堆肥;而現藉由生物精練技術,配合不同的技術類型,可將農業副產品再製為肥料、飼料、能源以及材料等四類產品。其中材料應用扮演著將副產物加值為生技產品,或跨入工業應用材料的橋梁,飼料應用則維持農產品部分供應予動物食用的核心用途,肥料與能源則扮演大量去化,與促使各類產品重新回饋到農業生產的關鍵角色。

故如何以全農業思維,藉由生物精煉技術驅動產業發展,本文將以現行產業發展較為完善之「全棕櫚應用」、「全蔗利用」以及「全豬利用」為核心,分別敘述:環綠棕合有限公司(Global Green Synergy Sdn Bhd,以下簡稱環綠棕合)與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ugar Corporation,以下簡稱台糖)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探討國內外產業技術發展現況與營運策略。
 

環綠棕合有限公司

(一)環綠棕合循環農業系統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家,創立於2007年的環綠棕合,藉由全棕櫚應用的策略,在馬來西亞的棕櫚市場中扮演非常重要的棕櫚產品貿易角色。

該公司創立初期以棕櫚纖維為主要貿易產品,後續開始研發全棕櫚的生物質加工技術,整體的產業生態系統大致上為(圖1):利用棕櫚及其副產物,開發製成燃料顆粒、棕櫚纖維、棕櫚殼炭以及有機質肥料等產品;部分副產物投入鍋爐燃料或產製沼氣等能源應用,產生之電力供棕櫚油廠使用或對接電網系統售出,產生的熱能則應用為燒製棕櫚殼炭或乾燥用之熱能,熱蒸氣則導入堆肥室內,促進堆肥化效率。最後廠區內的放流水再導回堆肥室,成為堆肥原料,以此將全棕櫚原料應用於事業體中,達到循環農業的模式。

循環農業生物精煉農業副產物全農業資源循環環綠棕合台糖沼氣發電生質燃料有機質堆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