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產業群聚與分工介面——從群聚觀點分析IC高階製程技術移轉中國之後續效應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產業群聚與分工介面——從群聚觀點分析IC高階製程技術移轉中國之後續效應

陳東瀛  (2005/06/06)    《台經月刊第28卷第6期》

近年來由於我國半導體廠商高階製程技術外流中國,使半導體產業的對中投資再次受到矚目。相較於某些歐洲廠商已將部分高階製程技術移轉中國生產(1),我國部分廠商仍為政府的技術外移限制所苦,廠商認為政府作法等於是扼殺他們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顯然中國經濟的崛起已經引發市場競爭態勢的轉變,而這樣的轉變也反映在東亞的生產及需求的區位結構上,且已經達到「量變引發質變」的臨界點。對於我國廠商而言,由於攻略中國內需市場與在中國加工出口同樣重要,這也因此順勢推升了我國廠商將高階製程技術外移中國之合理空間。

不可諱言的國際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區位因素變化,必然帶動相關技術的跨國境移動,然而如果政策上太偏重個別廠商在當地的競爭訴求,必然會加重根留本土業者的生存壓力,因此吾人仍需深思放寬高階製程技術移轉中國之後續效應。有關這個課題,本文謹從「產業群聚」觀點出發,分析群聚效應與分工介面之相互關係,來探討高階製程技術外移之後續效應,並提出簡要之政策性建議。
 

產業群以竹科為例

(一)新竹科學園區

我國的新竹科學園區(以下簡稱竹科)設立1980年,起初由政府與工研院在半導體技術的引進與擴散上不斷努力,到了年代後半,民間電腦暨周邊設備產業興起,並在竹科與美國矽谷之間形成區域間垂直分工體制,使國內電腦與半導體之間的供需關係穩定發展,進入年代初期,台灣股市蓬勃發展,民間資本大量投入帶動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使竹科的群聚效應在耗費十餘年光陰後終於顯現,並造就今日台IT產業的繁榮。

產業群聚分工介面高階製程技術IC產業竹科單晶片系統技術外移磨合式介面交易成本國際市場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