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由中日韓文創產業推動成效分析中央與地方的互動性
曾資文、周凱盈、黃琲瑜 (2011/02/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2期》
產業發展之成敗,中央政策、地方產業都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治理角色上的轉變,影響公私協力與夥伴關係建立的成功與否,繼而牽動產業政策與經濟發展。現今國家機關扮演的角色,轉變為向上移轉的全球治理、向下移轉的跨域治理、向外移轉的協力治理,讓「胸懷全球,立足本地」訴求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引擎的新思維,而中央政策與地方產業互動關係的探討便是不可忽略之關切焦點。本文將分析中國、日本與韓國等東亞文化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嘗試對產業前景所涉及之中央及地方的分工機制提出建議,希望對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有所助益。
中日韓地方特色文創產業
(一)中國結合文化和旅遊-桂林山水劇場
根據中國統計局資料顯示,2008年末全中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180個、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3,218座、公共圖書館2,820座,及博物館1,893座。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逐漸完成,廣播電台257台,電視台達到277台,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出版各類報紙1,943種,總印數445.3億份,各類期刊9,821種,總印數達30.2億冊,圖書68.7億冊。此外,中國2001年從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人數為145萬多人,2006年增加到191萬多人。
過去不論在文化產業的消費額與從業人口方面,城鄉差距非常大,但近年來中國鄉鎮居民的收入顯著提高,在衣食溫飽後,對生活品質與精神生活日趨重視,使得新型文化消費觀念逐漸興起。資料還顯示,中國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周邊層」和「相關層」的增加值之比是37: 20: 43,從業人員之比是31: 17: 52。可以看出,核心層在總量結構中所占比重有明顯提高,顯示出中國文化產業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推動下,在存量領域已經出現了實質性的增長,引起了總體結構的良性變化。
在中國政府十五計畫時期的政策規劃下,文化建設開始關注市場需求,讓文化產業的產業化順利發展並走入市場。通過區域規劃和政策,引導和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重點扶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事業,在民族事業和邊境建設中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並且規定相關地方政府也要逐步增加對偏遠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投入。
以廣西政府為例,其推動以地域性民族文化為內涵、以文化旅遊為主線、以品牌運作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並對此發展方向制訂相關規範,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開闢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心方向。同時中國民眾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形態慢慢轉變,使得旅遊產業興起,成為文化消費領域發展的新方向,休閒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的重要動力。
2004年3月,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大型山水劇場正式對外公演,結合了廣西舉世聞名的兩大資源—旅遊(桂林山水)與文化(劉三姐傳說),讓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印象‧劉三姐」每年有250場以上的演出,超過270萬觀賞人次,票房收入近1億元人民幣,文藝演出業創造的巨大經濟成長,成為中國十五時期文化產業的模範案例,更積極帶動了廣西文化旅遊產業。根據廣西旅遊部門的統計,2006年桂林市旅遊收入68.75億人民幣,接待遊客1,337萬人,比2005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8.63%和11.03%。除了票房收入,更間接活絡了當地旅館業、飲食業、娛樂活動業、商品零售業的增長,帶動景區和陽朔縣城土地增值平均達到五倍以上。不止如此,為了因應長期表演人才的需求,當地設置了藝術學校,提升了藝術人才培訓業的發展。「印象.劉三姐」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申請立項,並且給予扶持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建立了地方政府、開發商與當地居民三方合作的文化生產鏈。
地方治理、中央政策、文化園區、產業群聚、公私協力、創意城市、文化觀光、文創財政支持、跨域合作、文創產業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