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新舊產業園區用地政策方向之探討
胡太山、賈秉靜 (2018/09/07) 《台經月刊第41卷第第9期》
國內產業園區歷經約50年的發展,已明顯產生以都會為核心的北、中、南三個區域性產業群聚區塊,目前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兩個類型:一為已具規模的產業群聚,園區土地使用可能到達一定飽和度,在治理模式上會趨向如何維持及提升園區成長力與競爭力,其園區內若被市場淘汰或轉移生產基地的廠商,其原生產空間易變成降低園區競爭力的因素之一,或成為其他領導性產業的擴廠腹地;二為新興正發展的園區,通常在招商或引進投資上,會較趨向縫補主要優勢產業之產業鏈中所缺乏的次級產業或支援產業,同時依照園區土地規模再去調整產業導入類型。因此本文將嘗試從策略的思維變化到強化都市產業環境發展做一探討,並將其初探結果作為未來產業用地之參考方向。
國內產業發展策略思維的變化
技術變革成為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而國內工業發展一直牽動地方發展,而政府許多的重大建設多數為了促進工業化的發展。根據過去文獻顯示,國內產業政策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據時代,日本大量設置糖廠於農業發達的嘉義、台南及高雄一帶,中間經過農工並重到獎勵投資促進勞力密集出口工業的政策發展後,七○年代國內工業開始面臨成本與產品差異化的挑戰,當時政府提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作為產業政策,加上1979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政府宣布透過「十年經濟建設計畫」將發展以附加價值高、技術密集度高的工業為主;因此於1980年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由國科會(今科技部)直接管理,期望加速策略工業的發展,發揮促進產業升級、改善產業結構的功能,並且於1995年「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中確立新設科學園區構想,科技工業正式成為八○至九○年代帶動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也讓台灣產業結構正式邁入技術導向階段。至此台灣產業用地供給體系也正式進入三足鼎立時代,分別為都市計畫工業區與丁種建築用地、經濟部工業局編定之工業區及國科會(今科技部)主導開發的科學工業園區。
2018年的現在,國內約有上百個由官方及民間完成編定、整體開發的產業園區,其中以經濟部工業局所管轄之編定工業區共計62處(13,389公頃)占產業用地供給面向最多,為產業發展之主要推動力。依區域設廠面積及產業別來看(附表),除了東部區域以民生工業為主外,其他區域都以金屬機電工業總占地面積最大,其中南部區域更是達到五成,歷年變動性均維持在5%以內,但其中北部區域資訊電子工業歷年家數逐漸減少且變動幅度較大;若再以行業別來看,北部區域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紡織業、機械設備製造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中部則為電力設備製造業,南部為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與東部為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均為在地優勢產業群聚外,也多為需投入人力資本較高的勞力密集產業。再者,從空間分布情形觀察,依據2017年度工業區開發管理年報統計結果顯示,產業園區面積最大者為雲林縣(40.06%),此乃因其有占地廣大的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開發所致,其次為彰化縣(13.76%)、高雄市(9.43%)及台南市(8.66%),目前產業用地多集中於中南部地區。
產業園區、知識密集服務業、智慧城市、產業用地政策、都市再生、產業群聚、創新空間、產業轉型、空間規劃、知識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