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拚經濟當下 也應兼顧財政平衡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拚經濟當下 也應兼顧財政平衡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5/10/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0期》

8月中旬,主計總處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將2015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從原先的3.28%大幅下修至1.56%,下修幅度高達1.72個百分點,修正幅度之大,讓各界怵目驚心。而為挽救急速下滑的經濟情勢,行政部門紛紛從誘發民間投資及擴大服務輸出著手,再次提出多項搶救經濟措施(配合2015年7月底提出的經濟體質強化措施)。

其中,在誘發民間投資部分,主要可分三大層面,分別為:協助企業取得融資、營運及併購資金(新增中小企業放款餘額新台幣5,400億元、國發基金編列200億元成立併購投資基金);擴大公共建設規模(加速推動2015年公共建設、擴大2016年公共建設預算額度);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2016年設定新台幣800億元為目標)等。而在擴大服務輸出部分,則包括提高陸客來台自由行每日配額至5,000人、降低退稅門檻至新台幣2,000元、簡化東南亞五國簽證程序並免收簽證費等。

政府救經濟的決心,無庸置疑。但細觀這些刺激經濟方案及措施,可以發現整體思維依舊圍繞在凱因斯的創造有效需求理論,即藉由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民間消費及投資,帶動經濟成長。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需要編列龐大的政府預算加以因應。然而,在財政狀況已然困窘的當下,此勢必會加重政府債務負擔,壓縮政府未來施政彈性,嚴重的話,甚至會進一步拖累經濟成長動能。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面臨瓶頸,除與國際經濟環境變化使得出口無法維持成長甚至衰退外,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可能就是來自於內部財政狀況的惡化。由於政府連年採取赤字財政做法,藉以擴大公共投資及因應社會福利預算飆升,無形中產生排擠效應,導致民間投資與消費不振。而赤字財政逼使政府必須舉債因應,政府債務的快速累積,誘發未來可能加稅疑慮,大幅提升民眾儲蓄傾向,代際移轉效果又進一步弱化民間消費力道。在出口動能已然下滑之際,民間投資與消費又無法頂上,經濟成長自然停滯。

債務影響經濟成長,學理與實務已有諸多證明。現擔任哈佛大學教授的Kenneth Rogoff與Carmen Reinhart在2009年出版的暢銷書「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就明白指出當一國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超過九成,未來將會造成經濟成長率持續下滑。因此為追求經濟永續成長與代際公平,主要先進國家早於1980年代初期就開始著手實施一連串的預算改革,包括平衡預算目標、訂定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上限等,藉此改善財政惡化情形。如美國1985年訂定「平衡預算與緊急赤字控制法」(Balance Budget and Emergency Deficit Control Act,又稱Gramm-Rudman-Hollings Act),明確規定預算平衡的時間表;1992年歐盟成員國簽署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規定會員國財政赤字及公共債務占GDP比率的上限等,都是透過財政及債務約束,強化財政體質,讓經濟得以更為穩健的成長。

經濟成長下修赤字財政債務危機BOTPPP稅基擴大財政紀律政府支出控管民間投資引導財政永續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