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破涕為笑的創新方程式——產 + 學 = 價值創造
張淑芬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回溯過去30年來台灣產業的發展,政府有感於初級產品外銷市場面臨後進國家的替代壓力,使得台灣產業面臨轉型的考驗。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以個人電腦為主的「資訊科技產業」、以晶圓代工為主的「半導體產業」,儼然成功將台灣從勞力密集的產業型態轉型成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
台灣高科技產業,在生產技術以及科技人才不斷提升的雙重加乘下,廠商得以憑藉著「低成本」與「彈性化」二大競爭優勢,爭取到許多國際大廠的外包訂單,使其在內需市場有限的情況下,仍然具備大量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台灣也因此逐漸發展成為全球代工的重點區域。
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過去台灣引以為傲的低成本優勢,在對岸廣大的腹地資源吸引下,許多高科技廠商紛紛將生產重地移轉至中國。同樣地,在複製台灣成功經驗的框架下,中國高科技產業已發展成為更大規模的產業聚落,在強大內需市場的磁吸下,吸引了許多跨國公司參與投資,建構了全球化的產業鏈。因此,台灣再一次面臨被取代的壓力,未來產業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成為當前政府與企業關注的議題。
「破涕為笑」的價值曲線
率先提出產業轉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他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剖析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以「附加價值」代表縱軸,「產業活動」代表橫軸,由左而右依序為:創新、研發、生產、加工、物流、品牌、行銷、貿易、服務等,分屬於二端的產業活動所能創造的附加價值最大,愈往中間則附加價值愈小,形成一個狀似微笑的曲線,故以「微笑曲線」稱之。
此說法提出之後,隨即引發各界的熱烈討論,「微笑曲線」的出現,一語道破了台灣正面臨著中國高科技產業崛起的威脅,以及毛利率快速萎縮的窘境,使得一向高居國內生產總值之冠的高科技製造業,首當其衝地面臨轉型危機。
承前所述,在許多大環境因素的改變下,台灣廠商不得不跟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轉赴中國設廠,以持續其「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同時,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高科技產業的毛利空間也被壓縮得愈來愈小,逐漸成為勞力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誠如微笑曲線中段附加價值最小的產業活動。因此,台灣未來應該致力於發展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研發與行銷服務等產業活動,跳脫過去製造導向的成本競爭,轉而追求服務導向的差異化競爭,創造新一波的經濟成長,如附圖所示。
微笑曲線、產學合作、價值創造、創新育成、知識經濟、研發創新、台灣產業轉型、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國家創新系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