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十二五規劃的中國成長策略
莊朝榮 (2011/05/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5期》
中國的成長模式
中國在過去30年間經濟快速成長,目前對此經濟奇蹟有兩種解讀。
一種解讀認為這是大有為政府主義和中國特色的結果,由於政府獨享強制力,利用強制力調配資源,才有很高的行政效率。中國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大批善於經商的海外華人,尤其是港商和台商帶來管理和技術。還有中國經濟過去30年透過模仿、透過引進成熟的技術,讓中國能夠比原來更加充分地利用廉價勞動力,並讓中國變成世界製造工廠,藉以獲得快速發展。這項經濟奇蹟是中國在產權保障體系、法治等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仍不完善的情況下,從發達國家快速地模仿到技術,充分發揮後發展國家的優勢,即所謂的後發優勢而取得的。以上這些都可能是中國創造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很多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將這個模式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對中國經濟成功的另一種解讀則恰恰相反,認為這些成就都是自由市場、普世人性戰勝權力管制的結果,是全球化力量的具體表現。中國於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主要是針對政府資源壟斷、政府管制而言,開放指的是恢復個人的自由選擇權。開放實質上也是擴大自由,讓中國人和外國人能更自由地進出國界,從事投資和貿易。中國過去30年來,各方面漸進釋放自由的政策,結合全球化力量,讓中國社會終於能盡情分享發展了兩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和全球貿易秩序的好處。
經濟成長模式亟需轉型
不論中國的發展模式如何,至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窘境,歐美先進國家消費需求成長趨緩,可能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原先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以促進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策略不再是可靠的成長來源。在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實施人民幣4兆的財政刺激政策,以投資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已經造成許多產業產能過剩的現象,加劇經濟結構的失衡。另外,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必須積極創新或大幅改善能源和資源生產力,尋求永續發展,否則這麼多個經濟體的崛起就不可能持續;所以中國必須調整經濟結構,發展以擴大國內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的模式,加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遂成為中國繼續追求高經濟成長的主要戰略。
如何有效突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重障礙,是今後中國必須克服的重大課題。從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不同於以往五年計畫「加快發展」的原則,而是從「加速發展」轉向「科學發展」。中國將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要方向,擴大內需,提高服務業在GDP、就業、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大力提高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以綠色發展為基本要求,即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投資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綠色消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集約、生態安全、氣候適應的多贏局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的新局面。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就是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國內消費需求;收入分配要注重公平;經濟成長要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善、健康友善;國際競爭力要注重全面創新。因此,十二五規劃將涉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全方位的改革內容,確實是一項相當艱鉅的挑戰。
十二五規劃、經濟結構調整、內需成長、服務業發展、國企改革、收入分配、綠色成長、制度創新、行政體制改革、城鎮化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