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公債的弊害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公債的弊害

施建生  (2009/1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1期》

亞當.斯(Adam Smith)在其鉅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簡WN)中於討論國家推行政務所需經費的來源以後,認為英國的情形「並不美滿,也許有需改進的地方(WN, p.899),在這方面,他認為英國當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公債數量不斷增加。於是他在該著的最後一章就對此一問題之所以發生,以及其所肇致之弊害詳加研討,並提出一種烏托邦式的願景,以求補救。現在就讓我們分別將之敘述。


一、公債產生的背景

亞當.斯密認為在商業擴展與製造業進步以前的荒野社會,一般人的收入通常是穀物、牲畜、獸皮、羊毛等等可用來製造食物與衣飾的材料。縱有豐富收入,除了用來僱用僕役與招待親友外,就少有其他用途。所以一般人的生活都很簡僕和節儉,自然會將這些剩餘物資換成可以儲存的金銀這類貴重金屬。再者,當時的情勢(暴戾與混亂(WN, p.908)自亦宜多留此類資財,以應不時之所需。一般封建豪閥更有強烈保存財富的誘因。但到了商業時期,社會中可供使用的物品眾多了,富有者的生活方式自亦隨而有所改變,這時所能儲存的資財就減少了。掌握大權的君主們也不再從事儲存了。

當時歐洲由於民族國家的興起,各國都在推行重商主義的政策,都希望消除其在巿場上的競敵,於是戰爭就不時發生。「平時不思節儉儲蓄,戰時自須舉債以應急。」(WN, p.909)公債就這樣產生了。不過,「同樣商業化的社會狀……將政府引入感到有舉債的必要,也同時在它的國民身上產生了一種放貸的能力與意願。」(WN, p.910)因為重商主義的政策所產生的豐碩成果完全為商人所占有,這就使商人能有充裕的財源來支持政府財政上的需要,何況這種需要就是肇始於推行這些對商人有利的戰爭而引起的。同時,政府為了應付這種緊急的需要,往往會以非常有利於貸方的條件下而借錢。斯密就曾如此描述:「政府交付給債權人的債券通常都可以轉移到任何其他債權人之手。由於一般人都信賴國家的公正,其在巿場上的售價都高於原來所付的。商人或有錢人貸款給政府都可因而賺錢,他的營運資本不但不會減少,反可增加。」(WN, pp.910~911)

政府由於明瞭能於切需時可以借到款項,因此「它就自我解除儲蓄的責任。……龐大債務的增加過程目前使歐洲各國都感到壓力,在長期間可能都會陷於破產,這是相當一致的。」(WN, p.911)
 

二、公債增加的後患

由於英國政府借債往往超過其償還的能力,借新債以償還舊債就成為常用的辦法。這種情形不斷連續下去最後自會到達了所借款項的本金已不能償還,而只能償付其所需負擔的利息。於是,「紓解當前緊急狀況,就一直成為公共事務的行政當局所面對之立即須待處理的工作,至於公共收入之未來的解救,他們就將之留待後代去處置。」(WN, p.915)

由於平時政府的預算已將當時的收入用罄了,當戰爭來臨時,如不能立即增加稅收,自惟有借債以取得必需的經費,以為因應。在這種情形之下,離開戰場遙遠地區的居民非但沒有因戰事而有所犧牲,反而可從獲得勝果的信息中感到「樂趣(WN, p.920)亞當.斯密認為政府的支出不但在平時,甚至在戰時都應該以賦稅來因應,不應借債。必須如此才能減少對資本累積的影響。不但如此,在這種制度之下,「戰爭一般都會較快結束,也不致隨興挑起。在戰爭持續期間,人民感到戰爭的全部負擔,不久就會對之感到厭倦,而政府為取悅人民,也無需無故拖延戰局。預見戰爭之沉重的不可避免的負擔,如果沒有真正的確實的利益可圖,人民自亦不敢隨興挑起戰禍。」(WN, p.926)

亞當斯密公債風險國富論財政赤字資本外移稅收壓力殖民地政策經濟衰退國家破產財政改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