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碳捕獲與封存之公眾溝通策略和案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碳捕獲與封存之公眾溝通策略和案例

張懷文  (2011/11/07)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1期》

公眾溝通對計畫之重要性

受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的影響,地球暖化的現象愈來愈趨嚴重,極端氣候的發生也在各地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衝擊。為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以解決氣候問題,同時又要確保能源供應的充足與穩定,各國政府皆極力發展各種可行的科技。除了藉由使用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轉換效率、採用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供應方式以外,藉由碳的捕獲、封存與再利用(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也是目前各國極力研究的方向。

CO2已被證實為主要造成全球暖化之溫室氣體,CCS的概念即是將電廠或工廠產生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再運輸到適當的地點作再利用或永久封存,國際能源總署於2010年提出的溫室氣體減量藍圖中,推估至2050年將有19%的減量目標由碳捕獲與封存技術達成,可見CCS發展之重要性。

然而,新科技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公眾接受度的挑戰,特別是基礎建設投資金額龐大、需要政府協助投入資源,以及可能造成風險疑慮的新科技。而在整個二氧化碳捕獲、運輸與封存的過程中,無論是電廠的興建、捕獲設備的安裝、輸送管道的鋪設,以及最終封存場址的二氧化碳灌注等,皆符合以上特徵,因此無可避免會吸引公眾的關注及討論。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的研究結果顯示,一般公眾對於碳捕獲與封存沒有充分的了解,即使提供相關資訊教育公眾,迄今為止的個別研究也顯示,如果與其他對抗氣候變遷的方案一起討論,那麼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並沒有像其他方案(如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非化石能源)那樣受到公眾的認同。

在公眾對此技術之了解度與現有接受度皆不高的情況下,可看出CCS計畫之公眾教育與溝通的挑戰性。然而CCS計畫的成功與否,除了技術、財務、法規方面的配合以外,公眾接受度對計畫成敗占有決定性的影響,由國外案例發現,眾多計畫皆因受到公眾的抗爭而暫停或中止,造成龐大投資金額的浪費。故完善的宣導與溝通計畫、深入了解公眾的考量與需求,以獲得公眾對CCS計畫的支持,實為工作順利進行之不可或缺的一環。

 

國際相關案例介紹

目前國內尚無完整執行碳捕獲與封存之經驗,而國際間諸多先進國家皆於多年前即開始積極發展CCS技術:包括發展最早的挪威,由1996年開始即在北海進行商轉規模的碳捕獲與封存計畫,每年封存100萬噸之CO2,其他如美、澳、德、法、荷、英、日等亦皆已有CCS的先導或示範計畫正在進行中,在這些先期研究、先導計畫與示範計畫進行或推展的階段中,皆累積了眾多寶貴的公眾溝通經驗。以下將介紹數個國際間代表性的碳捕獲與封存計畫,以了解CCS計畫進行中在公眾接受度方面可能面對的挑戰,並由實際案例中統整恰當的公眾溝通策略與執行方法。

(一)德Schwarze Pumpe電廠計畫

Schwarze Pumpe電廠計畫為全世界第一個完整包含CO2捕捉、運輸與封存的先導計畫。此計畫預計在德國東邊Spremberg的1,600MW Schwarze Pumpe電廠內,新建一30MW之純氧燃燒測試電廠,將收集的CO2壓縮液化後,以鋼瓶儲存,再用卡車運送至200公里遠處的Atlmark天然氣田,並封存於3,000米深處,透過此方式除了能降低CO2排放量,也能提高氣田採收率。預計封存數量為每年十萬噸,並持續三年(2010~2012)。該計畫牽涉之關係人包括計畫開發商Vattenfall、Spremberg議會、Spremberg、Altmark、Neutribbin與Beeskow當地公眾與環保團體(附表)。

碳捕獲與封存公眾溝通策略國際示範案例CCS技術接受度環保團體觀感社會適合度能源減碳目標政府決策透明度氣候變遷因應風險溝通模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