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凱恩斯與布羅姆斯勃萊集團
施建生 (2005/06/06) 《台經月刊第28卷第6期》
斯蒂汶(Leslie Stephen)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思想家與文學批評家。早期為不相信宗教而辭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導師,一生極力宣揚不可知論(aqnost-icism)。他於1904年去世,他的夫人則早九年而先逝。遺下二男二女,都非常優秀,尤其是二女范耐莎(Vanessa)與佛琴妮亞(Virginia),她倆不但風姿綽約,聰明伶俐,而且知識豐富,才氣洋溢。到1906年大哥索培(Thoby)不幸病故,翌年大姐范耐莎即與他在劍橋三一學院的同班同學貝爾(Clive Bell)結婚。自此以後,范耐莎原想專心從事繪畫,而貝爾則專事寫作。但不久以後,她與妹妹則經常在其寓所邀約友人在晚間聚會暢敘。有一次就約了斯屈拉基(Lytton Strachey)。他家與她們一家原是世交,而且又是她們大哥索培之在三一學院的知友,所以他之被邀是很自然的,但與她們姐妹二人則頗為生疏。經過如此多次交往後,他發覺這二位小姐應為他在劍橋所組合之一個稱為Apostles的社團的成員,雖然她們沒有受過大學教育。於是,很自然的,許多在倫敦的該社成員就逐漸由斯屈拉基帶往參加她們的晚間聚會,其中自然少不了凱恩斯。同時,斯屈拉基的表弟格倫(Duncan Grant)也常被帶往參加。對於這群經常聚會的人士後來以他們聚會的地點是在二位斯蒂汶小姐的寓所,而這一寓所是在倫敦的布羅姆斯勃萊(Bloomsbury)區,就稱之為布羅姆斯勃萊集團。(關於此一集團形成的經過及其要旨可參考R. F. Harrod, The Life of John Maynard Keynes, Chapter V.此書嗣後稱為Life)。由此可見,所謂布羅姆斯勃萊集團可以說就是劍橋之Apostles在倫敦的分部,二者在性質上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都是一群受摩爾(G. E. Moore)哲理之啟迪,強調理性主義、樂觀主義與個人主義的青年。
但到了1908年,凱恩斯卻要重返劍橋任教了,而對倫敦所結交的一群友人又不願疏離,於是就在布羅斯勃萊區找一臨時住所,以便不時能回來暢敘。先是與格倫同租一小屋,後又偕格倫與佛琴妮亞姊弟及剛由錫蘭回來之老友吳爾夫(Leon-ard Woolf)同租一所大屋。到1913年佛琴妮亞與吳爾夫結婚了,他倆乃搬出在附近另租一屋居住。由此看來,凱恩斯自可視為布羅姆斯勃萊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在劍橋是單身獨居,而到倫敦時可以說是真正回家了。
凱恩斯、布羅姆斯勃萊集團、劍橋大學、Apostles社團、經濟學、英國財政部、反戰運動、知識貴族、公共輿論、巴黎和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