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保護主義的誘惑與霸權角色的衝突——歐巴馬與世界經貿新情勢
洪財隆 (2009/0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2期》
美國新總統面臨險峻的全球經貿情勢
美國總統歐巴馬走馬上任的全球經貿情勢可謂相當險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經濟不景氣「宿醉」效果,一般預料將在2009年陸續浮現。經濟層面的影響包括貿易量萎縮與跨國資本移動(含FDI與Portfolio)速度放慢,以及重要經濟體(如美國、歐洲與日本)的經濟衰退、失業率增加與通貨緊縮(物價下跌)等後遺症。由於美國是全球經濟龍頭(見附表),其相關政策走向勢必影響重大。
此外,經濟事件引發的政治效應,預料也將陸續發酵,特別是美國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之後,勢必面臨保護主義的誘惑、國際多邊主義是否因而退卻、美中關係將如何發展等國際政經重大議題,更是攸關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本文主要從國際經貿與國際政治經濟兩大角度切入,七分研析三分預測歐巴馬的新美國對全球尤其是亞洲的可能影響。
附表 2007年美國與東亞重要國家經貿指標
保護主義的誘惑:歐巴馬高舉「公平貿易」的虛實
美國對外貿易政策主要以「自由貿易」(Free Trade)與「公平貿易」(Fair Trade) 相互為用,而在近年隨著貿易赤字的逐年擴大,儘管貿易夥伴辛苦且以低廉價格將產品輸往美國,卻往往也成為其各種經濟病徵的替罪羔羊。因此打著公平(貿易)競爭的旗幟,要求對手國「也自由開放」的美國壓力團體(如工會與進口競爭產業)之聲勢逐漸取得上風。
尤有甚者,美國官方資料顯示從2007年第四季的經濟情勢已正式進入衰退,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料將衰退2%,至於失業率在2008年底已攀升到6.7%左右,2009年更可能高達10%,屆時對重要經貿夥伴、尤其是擁有對美鉅額貿易盈餘的國家要求「公平貿易」的呼聲也只會更加高亢。
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源於美國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及海灣油源國家之間的大量貿易失衡,以及這些國家所相應增加的鉅額外匯存底。以2007年為例,美國的貿易赤字高達8,154億美元,占其GDP將近6%(注1),其中中國居首約2,562億美元,日本居次達828億美元,如果再加上台灣的120億美元與南韓的130億美元(注2),整個東亞地區大致就占了美國貿易赤字的半數,而逐年累積的外匯存底(準備)也已高達四兆美元,其中中國擁有兩兆美元,日本則有一兆美元。
雖然歐巴馬在競選期間也倡言「公平貿易」,但當選之後勢必有所調整,主要因為美國的全球角色與長遠利益在於維繫更為開放與自由的國際經貿環境,此從任命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前達拉斯市長科克(Ron Kirk)為USTR貿易談判代表可以看出端倪。
倒是將勞動與環保標準置入既有與洽簽中的FTA(自由貿易協定),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與美澳、美韓(國會尚未批准),尤其是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雙邊FTA,預料將為美國的FTA政策帶來新變數。
就各主要國家與美國的保護主義而言,除了俄羅斯之外,絕大多數國家都是WTO的成員,原則上即使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也必須與WTO的規範相容,各主要國家可能採取的手段與造成的影響則包括:
1.反傾銷等NTMs(尤其是已開發國家)件數將會增加。
2.提高關稅(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由於近20年來單邊降低關稅結果,部分國家的實際關稅(Applied Tariffs)遠低於承諾關稅(Bound Tariffs),因此即使在不違反WTO的規範情況下,仍有提高關稅空間;比如印度、俄羅斯、越南等國近來已提高部分產品進口關稅。也因此杜哈回合的完成談判與APEC不增加「新的經貿障礙」宣示更具意義(APEC, 2008)。
3.中國的出口退稅:美中貿易摩擦。
歐巴馬、保護主義、公平貿易、全球經濟衰退、貿易失衡、金融危機、東亞國家、美元循環、WTO、國際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