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FTAAP的前景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未來
朱奕嵐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亞太自由貿易區做為雙邊FTA的替代方案
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greement of Asia Pacific)的倡議,是由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ABAC)加拿大的三位代表,在2004年提出,希望能在2007年前成立。當時提出FTAAP的根本理由,主要是考量到大量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迅速出現,各國在追求透過雙邊協商談判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可能因而造成交易成本上的增加,也可能不利於多邊自由貿易環境的維持。FTAAP被提出的最重要理由,就是可能因為各個不同的FTA規範不盡相同,因此區域內從事跨國投資貿易的企業,必然會使用更多的時間,以及本來因應不同FTA的不同規範,此便是所謂的「義大利麵碗效應」。雖然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確定的研究指出目前風行的FTA,確實已經對區域內從事國際投資貿易的企業造成相對更多的成本與障礙,但這樣的憂慮,也確實是企業與學者所關注的(Pangestu and Scollay 2001)。
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或是區域內小俱樂部型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屬於20世紀中期之後開始風行區域主義(Regionalism)的一種形式。所謂的「區域主義」,指的是一種正式的、官方的經濟合作安排,由透過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國家,針對特定項目簽訂正式的合作協議,增加或加速彼此間的經貿往來。具體的內容,則是由締約當事國彼此選定項目與方式來給予對方優惠。換言之,區域經貿安排的內容,也會隨著合作的深度與廣度而有不同。也正是因為FTA與RTA的談判,因為議題與對象的局限,相較於多邊貿易談判,比較容易漸進式的、重點式的達成協議。再加上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主要的幾個貿易大國,像美國、日本,都只願意在WTO架構下依照互惠協商來進行有限度開放,因此使得FTA與RTA一時成為各國追求的替代方案。RTA與FTA的盛行,或許真的如同WTO前祕書長Dr. Supachai Panitchpakdi於2005年向媒體記者表示者般,可能取代WTO架構下冗長的多邊談判,對已經緩慢的WTO多邊自由貿易機制的進程構成實在的威脅。也真的如同Supachai表示般,各國花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洽簽FTA或RTA的同時,會拖慢在WTO的談判。
FTA是不是真的一定是不好的?如果不好,為何盛行?FTA的風潮,是否真的抑制國際經濟貿易成長,或是增加交易成本?這樣的呼籲與顧慮,不就表示各國花在FTA與RTA的洽簽,以及對於FTA與RTA的期待,遠大於WTO的談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雙邊的FTA或小集團進行的RTA,相對於多邊機制來說,沒有比較有彈性,能夠聚焦,能夠很快針對沒有爭議的部分進行開放,又為何FTA與RTA那麼風行?!而又讓沒有辦法順利與其他國家洽簽FTA或參與RTA的國家,如台灣,產生莫名的恐懼?
FTAAP、亞太自由貿易區、APEC、區域經濟整合、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義大利麵碗效應、東亞經濟共同體、亞洲經濟共同體、區域主義、WTO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