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縮減「產學落差」為ROC正名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縮減「產學落差」為ROC正名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6/06/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6期》

   肯亞詐騙犯遣送案在朝野燒得好不熱烈,連日來立法院成為「鬥嘴」的戰場,法務部長跟立委們的脣槍舌劍,為了這些嫌犯的人權、審判權的歸屬爭論不休,主權議題確實重要。但反而較少人在討論為何ROC會成Republic ofcheating」。

台灣詐騙集團盛行後有許多因素,「司法對詐騙犯高度的寬容」、「免簽便利移轉」、「跨國蒐證困難」、「通訊產業發達,高手多」、「年輕人失業率高,薪水低,容易招募新成員」等都是關鍵。令人憂心的是,有不少年輕人寧願冒著吃牢飯的風險去詐騙,而不願意找份合法的工作。

仔細想想,台灣的大學太多,加上少子化等結構性的因素下,現在年輕人上大學太容易,到了學校,也不用認真學習,混一混都可以畢業。但「畢業就是失業」或「薪22K」,導致職場生涯不如意,樂觀一點的,就再去讀個碩士、博士,造成碩博士在台灣滿街跑的特殊現象;不滿者,寧願冒著吃牢飯的風險去詐騙,最好就是一步登天。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與產業斷鏈的「產學落差」現象。難怪會有人說:「沒學到專業只好詐騙」。

根究柢,台灣「產學落差擴大」可歸納為兩大原因。其一,產學連結少。目前大學系所普遍是從既有傳統的知識體系分工而來,系所課程的設計跟不上時代的快速變化。雖然有跨領域的學程設計,但融會貫通是需要靠學生自己有沒有慧根及努力。因為大學師資的遴選、聘任大多來自學術界的傳統訓練,這些人通常沒有在業界工作過,缺乏實務經驗。加上後來的升等皆以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來評判,使得教師不得不重研究輕教學。大學教師普遍沒有直接的誘因與產業連結,學生自然無法在學校獲得企業工作所需的技能。

其二,產學人力規劃失準。目前政府的產業人力政策主要是「從上而下」,先形成產業政策規劃,再依此估算勞動力需求,並作為教育部增減科系及招生人數的管制。但這樣的方式忽略人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加上現行的產業人力政策規劃及推動工作分散於各政府及目的事業主管單位,缺乏適當的協調溝通,難以整合發揮綜效。因此教育部得到的訊息也相當不清楚,焉能做好高教的調整與規劃?

有一根本的原因,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辦教育是政府重要的德政。因此政府一直介入高等教育,利用各項政策管制及獎補助款,企圖引導大學的發展。又受制於財政預算及有限的經費,政府也希望錢花在刀口上,就更加強控制力度。這都造成台灣各大學對教育部惟命是從,無法發展自己的特色,而成了「教育部大學」。

然而,對於企業來說,高學歷不一定就是人才,即使是一流大學相關系所畢業的博士,若不能為企業所用,或是無助生產力的提升,不僅不算是人才,甚至連人力都不算。也就是說,人力價值的高低,均由其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而定,企業面對競爭,需要的是創新、與時俱進、符合發展的專業技術。說實話,這往往是由全球經濟、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而定,取決於市場機制,學校或政府政策能左右的空間有限。

產學落差數位轉型人才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就業市場技職教育企業需求教育政策創新經濟勞動力規劃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