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資本主義的代價
莊朝榮 (2010/0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期》
過去50年來,大多數國家採行資本主義,在不斷追求利潤的過程中從事融資活動,對經濟資源進行配置。縱然有部分國家像中國與前蘇聯過去採行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可是並不成功,且幾乎已經完全被淘汰。相對而言,自由市場經濟在分配資源和實現經濟成長方面獲得明顯的成效。尤其是以自由市場導向為首的美國表現最為明顯。在雷根維新之後,前蘇聯帝國正好瓦解,這兩個因素結合,促使全球各地全心信奉與歌頌自由市場的意識型態。畢竟長期以來以滿足人類的經濟需求來說,自由市場確實是目前最好的可行策略。
資本市場一直是過去25年來促進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量。雖然2008~2009年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但全球化所創造出的世界經濟成就卻不容否認。資本的自由流動協助亞洲經濟的大規模快速發展,並使近十億的亞洲人口脫離貧窮生活,其貢獻遠遠超出世界銀行或其他國際援助機構的努力。無庸置疑,中國是全球化利益的典型受惠者,自1979年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其成就有目共睹,並讓四億中國人擺脫貧窮的困境,相信許多其他開發中國家也是歷經同樣的發展過程。
資本主義的穩健與動盪
回顧政府處理景氣循環的對策,在1950和1960年代時,凱因斯需求管理政策當道,政府扮演煞車和穩定經濟成長的角色,1970年代經濟成長停滯,政府的功能僅限於抑制通膨。整體而言,在1960~70年代,通膨和失業率異常攀升到前所未見的高點,經濟也經常陷入嚴重衰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兩次石油危機所造成的經濟衰退。但從1983年一直到2007年,整個景氣循環局面卻出現180度轉變,通膨、失業率和產出的變化不像以前那麼激烈。美國經濟因物價大漲,導致勞動成本上升,並促使經濟陷入漫長衰退的情境已不復見。美國在過去25年衰退期間少於10%,景氣循環似乎受到有效控制,擴張期愈來愈長,衰退期愈來愈短,也愈來愈淺,且通膨和失業率都維持在較低的水準。經濟人士和華爾街人士將這段時期譽為「大穩健期」與「黃金經濟期」,因為經濟一直維持在不會太熱,又不會太冷的完美局面。
根據EIU(2002)的研究報告指出,景氣循環波動幅度趨緩的理由,包括服務業的發展、良好的存貨控管、貿易全球化、大有為政府、自動的財政穩定機制、謹慎的財政政策、優良的貨幣政策、銀行改革,以及金融解除管制等。儘管如此,在1983~2007年間,融資活動已愈來愈盛行,資產價格上漲的情形也相當普遍,過去25年來的美國經濟大幅朝向良性的景氣循環發展,但似乎也埋下2008年金融海嘯的種子。
有鑑於過去25年來,發生了一連串的金融市場危機,清楚的顯示美國經濟波動性降低,但並未促使華爾街的震盪幅度減輕。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最近五個最主要的全球性景氣循環事件,分別是1990年代初期美國存貸機構危機引起的衰退、日本股市在1990年崩盤引發的景氣崩潰、1990年代中期的亞洲金融危機、20世紀末驚人的科技泡沫破滅,以及美國住宅房地產前所未見的漲幅在2007~2008年崩潰。這五個事件全都導致景氣陷入衰退,有些是全球性的,有些則是區域性的。不過,這五個最主要的全球性景氣循環都擁有共同的特徵,在所有衰退發生之前,全都未發生薪資與物價通盤大幅上漲的情境,但每個案例都出現一個投資熱潮將相關的資產市場炒作到不合理高點,最後也都淪落到崩潰的境地。從1945~1985年,沒有一次景氣衰退導因於金融投機引發的投資動盪,但從1985年迄今,卻沒有一次景氣衰退不是導因於這些因素。美國過去三個經濟循環即是由華爾街金融業驅動的。
金融不穩定、黃金成長矛盾、資本市場、創造性破壞、經濟循環、資產泡沫、社會不平等、環境成本、自由市場、非財務衡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