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公部門研發機構如何兼顧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以德國Fraunhofer技術研究協會為例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公部門研發機構如何兼顧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以德國Fraunhofer技術研究協會為例

李永正  (2016/07/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7期》

Fraunhofer模式成為國際仿效的典範

   德Fraunhofer Gesellschaft(產業技術研究協會,以下簡FhG)在金融海嘯之後引起重視,被英、美、法等國認為是在「製造業復興」議題之下,公部門研究機構協助製造業漸進式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典範。

   近年關注FhG模式的國家計畫有:英國Catapult Programme、美國的製造技術推廣合作計(Manufacturing Extension Partnership, MEP)、法國Carnot Programme。這些計畫主要目的在於,萃FhG模式的菁華整頓其國內既有研發機構體系;鼓勵既有研發機構體系提供製造業研發與創新的支援服務,以重拾競爭優勢。

   FhG模式主要特點在於,其成立使命即是為了服務產業,而組織管理方式與財務來源結構也確保「服務產業」會發生。例如FhG從政府能夠保障獲得的收(Basic Funding),大約只占全院(包括所屬各專業研究所)收入1/3。其2/3的收入,必須經過公開競爭的過程,從公部門(歐盟、德國聯邦政府)與私部門(企業)簽訂的研究合約中取得。

   服務產業必須了解產業的需求。為此,FhG設有正式的研發群組與非正式的研發聯盟,能透過既有的網絡關係,把外部產業應用需求與組織內部研發策略連結起來。同時,為了不使各個專業研究所過於側重短期商業利益(產業應用)FhG設計出一套分配政府經(Basic Funding)的機制,以求取各專業所在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平衡。另外FhG的大學資深教授FhG所長職位共同任命制,也有助於產學連結和人才培養。

   反思我國現狀,製造業對我國經濟發展仍至為重要。公部門研發機構應如何轉型並提供產業所需的研發與創新服務,以因應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是我國研發與創新政策迫切的議題。本文將借鏡FhG兼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助德國產業的模式,提出我國公部門研發機構體系的轉型方向。

 

FhG成立背景與德國創新系統

   FhG1949年在慕尼黑以德國科學Joseph von Fraunhofer1787~1826年)命名成立的應用研究協會。當初目的只為了收容二戰之後德國各地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在年代曾經歷過長期的摸索,最30年由大量國防科技預算支持,但無法持續。直到年代FhG模式在使命、管理、收入結構、產學連結等方面才逐漸定型。在70年的演化轉型之後,目前的使命是:進行應用研究、對產業提供研發創新服務、為社會培養科技人才。

Fraunhofer模式公部門研發機構產學連結研發創新科技政策創新生態系競爭型專案智財管理產業應用基礎研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