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動態衍生中的生物政策——世紀初的回顧(1990~2005)
張世龍 (2006/07/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7期》
自1990年人類基因體計畫正式展開至今已逾15年。生物科技的推展,逐步銜接於衛生醫藥、農糧食品、環境生態、社會發展、科技產業、國防工業等公共政策領域,並匯集為漸次形成的「生物政策」(Biopolicy)論述叢集,和各項具體政策規劃內容。
世界藝術與科學院的Biofocus基金會所持續贊助的年度「生物政策研討會」在2004年的議題為「以社會創新促成發展-生物政策個案」,並與生物資源永續等全球議題息息相關。誠如該年度生物政策獎(2004 Biopolicy Award)獲獎人-生物政治國際組織(the Bio-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的創始者Agni Vlavianos-Arvanitis博士所說:守成是不足的,新的挑戰持續發生。尋求更周延、更長期的解決之道來保護我們的星球的時機已經成熟。當以超越永續發展的新視野來安頓此一新處境,邁向適切而安全的全球管理(World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 2005)。他並提出下一禧年的生命(BIOS)界域圖像(附圖)。
附圖 下一禧年的生命(BIOS)界域(注1)
2005年,「生物政策研討會」再次由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IVA/X)主辦。該研討會講座曾邀請長期服務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生命科學部的Edgar daSilva主任等國際生物政策領袖主講。在2005年9月的生物政策研討會以老化為主題,討論有助於80歲以上長者生活品質的新科技發展議題。這次特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和日本東京兩地,以視訊會議的方式,就使用機器人協助老年人生活的正反意見提出討論。
生物政策在經濟、科技、規範、文化價值等層面,以及國家體系、基礎研發、產業運用等層次,在動態中醞釀著嶄新的、不易確認的制度邏輯。此一領域的思維尺度,也因而更需要全面的整體觀照,以及長時程的理解、研判。
眾聲喧嘩:在基因與環境之間
20世紀末葉到21世紀初葉,科技決策依然面臨著混沌或簡明、公眾或菁英、短期或長期的選擇考量。在生物政策議題上,由精微的基因儲存,到廣博的環境與經濟永續,如同巴赫汀「對話理論」所指出的「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莫衷一是。而自1990年人類基因體計畫正式展開至今,與生物政策攸關之科技重大發展則如百花齊放(表1)。
生物政策、基因體計畫、環境永續、生物科技、政策研討會、科技發展、公共政策、清潔生產、生物倫理、國際合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