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日本推動LNG期貨市場對於亞太LNG交易發展之影響
劉奎谷 (2014/04/2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4期》
亞洲LNG市場交易現況與面臨課題
(一)亞洲天然氣市場結構
與歐洲及北美的天然氣市場相較之下,複雜且分散是亞洲地區天然氣市場的特性。各區之間天然氣管線分布並未成熟,目前既存的跨國管線為中俄、中緬、中亞與東南亞等地,而主要的LNG進口國如日本、韓國及台灣,目前尚無進口管道天然氣(Pipeline Natural Gas),以致常因季節或突發狀況造成LNG進口需求緊張。
亞洲內諸國的經濟發展與能源需求狀況大為迥異,並未似歐美各國一般相近。如國際能源總署所分劃,亞洲地區存在著三個迥異的天然氣市場:
1.成熟且有良好基礎建設的日本、韓國及台灣,但三著之間卻無管線相連抑或是與天然氣出口國相連,所以皆以LNG為主。
2.亞洲的發展大國─中國及印度,透過管線與LNG的方式引進天然氣,所以其對LNG的需求未如日韓大,並可調節LNG的需求。中印兩國未來的能源需求相當可觀,加之日本與韓國的天然氣需求雖有持續成長,但已趨緩,所以中印兩國極有可能帶動亞洲天然氣之需求。
3.東南亞的成長中國家,而這當中有天然氣生產國(馬來西亞、印尼及汶萊)亦有進口國,島國之間已管線相連,然而此區的天然氣需求雖持續增長,但與中日韓相較而言並不高。
(二)亞洲LNG進口現況
亞洲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為日本(33座接收站)、韓國(12座接收站)、中國(11座接收站)、印度(四座接收站)及台灣(兩座接收站)。亞洲LNG進口國在進口合約上,大多仍仰賴長期合約以確保各國之國內需求。而各國仍偶有需求變動之情況,則須以短約來彌補需求缺口。日本與韓國各於1969年與1986年起開始進口,台灣亦始於1990年,皆早於其他亞洲國家。根據BP的2013年能源統計所示,日韓進口量約占亞洲75%。雖然中國與印度進口LNG時間較日韓晚起步,但是中國的進口需求的成長率,高於其他進口國(圖1)。
圖1 亞洲主要LNG進口國進口量
亞洲LNG進口價格之計價指標多與原油價格連動。日本LNG價格與JCC(Japan Customs-cleared Crude,日本進口原油CIF平均價格)價格連動。台灣則採用JCCa(三個月或六個月平均JCC不等);中國也是參考日本等亞太地區與原油價格連動的計價公式。早期LNG價格與原油價格呈現直線關係,易使LNG價格波動過劇。現在LNG價格與油價已趨向以S曲線的方式呈現,因其較能減緩油價波動衝擊,是對買賣雙方較為平衡的訂價模式。也因亞洲LNG與油價連動之故,亞洲LNG價格與美國(Henry Hub)與英國(NBP)等地之管線天然氣價格水準相較,高出許多(圖2)。
LNG期貨、日本經產省、天然氣市場、價格發現、油價連動、能源交易中心、亞洲LNG市場、避險機制、供需調整、北美頁岩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