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深耕台灣」從重新認識台灣新生命力開始

 

台經月刊

 

【社論】「深耕台灣」從重新認識台灣新生命力開始

台經院  (2005/10/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0期》

「深耕台灣」從重新認識台灣新生命力開始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歧異,使得兩岸的經貿互動關係遠比其他國家複雜,正因歧異產生,也使得台灣與中國的互動存在著風險。雖然企業投資中國可以獲得更廉價的生產成本,取得生產的規模經濟,但是也可能面對過度投資量產競爭或技術被替代的風險。

面對兩岸的互動在特殊條件下如何正常運作,減低對台灣本地的衝擊,是需要政府與企業多方面思考,並將各項外部因素納入考量。由於企業的思考往往由成本出發,以利益考量為優先,要企業去考慮台灣總體的外部性似乎有些困難。因此解決與中國投資互動外部性的問題似乎就變成政府的責任,但對於以法律強制規定企業不投資中國以避免中國市場存在之風險,在台灣日趨開放的市場機制架構下,政府已經難以管控資金流動,法律規定似乎也只是規定,因此在政府採取大幅開放政策後,是否真正落實政策目標「有效管理」,不讓其變成口號,才是降低台灣與中國經貿互動產生之外部衝擊的首要之道。

對於產業的發展,中國在製造上已經由過去低附加價值製造,逐步轉向技術密集製造,而台灣在中國投資產業分工帶動下,由下游不斷拉動製造外移;中國在資金調度上,許多國際企業也開始將亞洲地區的營運總部設立在中國。雖然兩岸的分工型態關係仍在,甚至部分產業的開放投資維持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但是面對中國對台灣進口依賴程度降低、回購比例下降的情勢下,台灣的利益能否繼續維持,仍是未定之數。

因此,唯有確實做到「有效管理」,以管理「積極開放」外,恐怕如何落實「深耕台灣」,才是真正克服產業西進的根本之道。以下本文便針對「深耕台灣」提出幾點建議:

(一)重新認識台灣經濟新生命力

過去十年間,由於資訊電子產業的快速興起,也成為當時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因此,當資訊電子產業決定外移時,也引起大家的高度注目與驚慌。但資訊電子業畢竟只占台GDP的十分之一而已,另90%的台灣經濟故事到底為何?可能更值得我們關注。事實上,在資訊電子產業外移的同時,我們卻也發現許多經濟新生命力的出現,例KTV、結婚婚紗店、珍珠奶茶、或保全公司,這些是連鎖加盟的故事。

台灣農業2002年加WTO後,反而是置死地而後生般迸發出生命力,無論是有機米、台東池上米或是日本月光米、竹片碳燒技術引進的成功、茶葉品質的提升、休閒農業的發展,更不用說已受好評的台灣水果等等,台灣農業早已在悲情中找到出路。

台灣雖然早已脫離了後進發展國家的階段,但台灣人平均工作時數仍然高居全球第四位,據人力仲介公司的調查,有三成的上班族在下班後仍從事兼差的工作,這充分反應出台灣人民的勤奮,同時展現台灣人民拚經濟的精神,及社會已進入多元而繁複的經濟型態,否則不會有如此多的兼差工作機會。因此,除了科技之外,「多元」才是台灣經濟真正的風貌。如何重新認識台灣生命力,進而提升研發、改善環境、累積人力資本、重塑群聚,才能真正落實「深耕台灣」。

(二)強化台灣研發設計與經營管理能力,以維持兩岸分工體系

台灣要與中國維持長久的分工體系,政府如何讓中國只是台灣的製造基地,而讓台灣成為各地製造基地的技術、經營主導者才是首要之務,政府應該強化台灣的研發設計與經營管理能力。強化台灣研發能力、拉近與美日產業技術差距、擴大中國技術距離。要擺脫台灣是歐美日跟隨者的角色,就一定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並維持台灣與中國分工態勢,研發能力的強化是必要之路。

(三)建構完善生活環境,吸引國際事業及人才的進駐

吸引先進國家之企業進行技術轉移,對於外資環境的建立是首要工作。因此,吸引外資企業進入在台成立研發中心或進入技術轉移中心之方法,可以透過降低外資企業稅賦補貼研發設備等方式,使我國可以從產業的領導者中獲得更多的技術,並透過技術的交流,提昇台灣創新研發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因為台灣的國際化投資程度高,使得台灣得以在國際化的情況下,避免中國非理性威脅。

另外,要留住更多人才及資源以發展知識型產業,我們必須改善生活環境等無法由進口取得之條件。以往的國際競爭是產品成本和價格的競爭,資源可以全球流通之後,競爭升級為吸引人才和其他資源的競爭,而決定競爭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是不能在國際上直接買到的東西。全球化可以使在國際間買賣的東西在各地的價格都相差不多,但土地、交通、水電、生活環境、法令、政府效率、以及產業聚集等因素常無法進口,任何國家在這些方面比別人好,外國資源就會靠過來利用這些資源,否則本國資源也會移到外國去利用外國較好的這些因素。換言之,非貿易財好的地方,以及關聯產業聚集的地方,就能再聚集更多資源,而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心。

(四)儘速解決台灣研發人才下降之問題,擴大吸收海外研發人才

解決台灣研發人才「質」的問題,本地人才的培育出現斷層,政府應加速解決台灣對於先進技術或基礎科學人才國外留學人數下降之問題。針對台灣未來十年亟欲發展的主要產業,應整合各部會資源,提供相關人才前往歐、美、日等主要技術國家進行長期進修,甚至可以提供物理、化學、生物等學門資優之高中學生,由大學時代即前往歐美等國長期進修,習得相關科技研發能力,致於相關技術在台工作之研發人員,應可鼓勵所屬企業提供研發人員國外進修之機會。
除了本國人才的取得外,國外人才的利用,也是一項快速取得研發設計能力的方式,政府對於工研院等台灣政府主導的技術研發單位,可以在各技術領先地區設立分支研究機構,招募當地人才,並定期輪派台灣研究人員參與研究工作,以獲得技術學習的效果,同時各地研發單位也可扮演人才獵人的角色,協助台灣廠商在各地尋找適當研發設計人才。

(五)建立政府與企業間互信及良好的溝通管道

高科技產業的西進,業者個別利益與國家整體考量產生了落差的現象,這樣的現象事實上非台灣獨有,在先進國家也有「瓦聖納協定」等相關規範。過去許多企業憑藉著政府管不了,因此發生偷跑的情形時有所聞,造成對守法企業不公平競爭的現象,逼得守法企業也不得不跟進,以致全面西進。因此,如何透過建立政府與企業間互信及良好的溝通管道,共同擬定西進策略實屬重要。

(六)以研發及高科技產業為核心,重建產業群聚

過去台灣因為產業外移而已被破壞的產業群聚已逐漸重新組合,但不同的是,過去台灣產業群聚的利基在於生產速度快與價廉,但現在重組的產業群聚則是圍繞以研發、高科技產業及知識密集產業為核心產業聚落,例如,過去唯一未被破壞群聚的竹科,及其向北延伸至台北IT群聚,目前將數位內容、商業活動等非製造的產業亦連結在產業群聚內;又如中部科學園區,已確立了TFT-LCD為核心,發展出平面顯示器等相關產業的聚落,同時,中部以研發功能為核心的精密機械產業群聚重建,亦已成形,未來的重點是如何協助這些群聚效果能更深更廣。又如以南部科學園TFT-LCD為核心LCD-TV園區,均可使廠商節省交易成本,提升競爭力,而不必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外移中國。 

深耕台灣經濟生命力兩岸經貿產業群聚人才培育研發設計政府政策創新科技高科技產業國際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