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中國傳統產業發展看兩岸合作前景
莊朝榮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嚴峻的國際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出口導向為主,追求GDP的增長模式,相當順遂,但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靠土地及資源,而不是提高效率,導致最終需求始終不足,對出口的依賴卻愈來愈深。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外需市場急速萎縮,G20聯合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力圖挽救成長速度大幅趨緩的全球經濟,中國政府也推出四兆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政策,以擴大內需來促進經濟增長維持在8%以上。不幸地,歐洲許多國家由於過度擴大財政支出,而不景氣又使稅收減少,導致財政赤字擴大,債務占GDP比例急速增高,終於爆發歐債危機。但歐盟遲遲未能妥善加以解決,至2012年第二季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導致歐洲經濟成長因而受挫,連帶使美國經濟復甦的力道轉趨疲弱,全球經濟成長因而放緩。雖然在2012年9月歐盟祭出無上限的購債計畫,止住了歐債危機的惡化,另外美國接著推出第三次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全球經濟放緩的局面似乎受到了控制,但面對這次歐債危機,歐洲債務國家不能採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反而要緊縮財政支出,這對於該國經濟成長或全球經濟成長的衝擊,恐怕是長期性的,尤其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將遭受不利的影響。
中國企業面臨嚴峻的出口環境,加上近幾年來人民幣升值,以及工資和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的情勢,經營環境逐漸惡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了解到過去習以生態與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已經不能再持續下去,快速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何況許多傳統產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都已高達50%以上,有些甚至高達70、80%以上,未來再增長空間相當有限,不能再以出口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的主力。而經濟要轉型,產業也必須跟著升級,傳統產業就在這波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首當其衝。
轉型升級的問題
中國傳統產業的發展,主要係利用便宜的土地成本和龐大廉價的勞力,吸引外商投資,成功的發展30年。但在過程中,產生了:(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傾銷控訴案件頻傳;(2)粗放的投資擴張,導致付出高資源消耗、高排放,以及環境汙染的代價過大,環境承載能力漸露疲態;(3)區域競爭加劇、外資轉移;(4)人民幣大幅升值;(5)工資和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漲等諸多因素,使傳統產業的出口競爭力逐年喪失。尤其是受到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連續影響,出口市場急速萎縮,中國傳統製造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曉蘭(2011)指出,從一支筆的製造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性。製筆產業存在的問題也同時反映出傳統產業在中國創新能力,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共通性問題。
中國傳統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1)關鍵技術薄弱,關鍵設備與零組件、基礎材料嚴重依賴國外進口,企業的獲利能力不高,外國廠商則賺取絕大部分的利潤,同時也導致傳統產業無法向產業鏈中高端發展;(2)產品低端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公共技術研發平台缺失,創新要素尚未形成有效聯結。中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王彥敏等(2011)指出,中國傳統產業問題集中表現為核心技術的缺乏,以及產業鏈的整體性缺失。核心技術缺乏包括:公共性技術研發平台缺失、產業基礎材料和基礎工業水準偏低、關鍵零組件長期依靠進口等。產業鏈的缺失,不光指製造業環節,還包括:設計、行銷、品牌等在內的整體性缺失。上述種種問題不僅制約傳統產業本身的發展,也在在影響到產業升級和競爭力的發展。
傳統產業、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兩岸合作、供應鏈整合、品牌經營、策略聯盟、內需市場、智慧製造、競爭優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