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本土生質酒精料源生命週期之能源與環境效益分析
李雅婷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台灣自產能源不足,每年進口能源依賴度都高達99.4%以上,使得國內物價易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國內經濟穩定性。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運輸部門會是2005~2030年第二大的能源使用者,對石油的使用量更居各部門之冠。世界銀行預估至2050年全球車輛將增加23億輛,即使改善車輛里程數和發展替代車輛,也無法消除對液體運輸燃料的需求。我國雖自給能源極低,但台灣人均碳排放量卻為亞洲第一,IEA(2011)公布2009年世界碳排放量報告顯示,台灣每年每人碳排放量為10.89公噸,人均碳排放量位居全球第17名。因此,如何提高能源自給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需迫切解決之議題。
由於與糧爭地、生態破壞和土地生產力下降之相關爭議不斷,目前發展生質燃料,最積極的歐盟地區與美國,已將永續性指標列為發展生質燃料重要精神。2005年歐盟提出的生質能行動計畫中,將生質燃料推廣方向設定為對於環境具正面影響,提升成本效益,並加速研發第二代纖維生質燃料,改善生質燃料生產方式,促進生質燃料永續發展。國際間生質燃料永續性指標可歸納成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效率、經濟性和農藝性指標等四大項(蘇美惠,2011)。
在歐盟再生能源指令要求下,大多規定生質燃料溫室氣體排放,需較石化燃料降低於35~50%;能源效率的部分是約束作物種植及運輸之能源投入量,讓生質燃料在整體生命週期之能源產出具有經濟效益;經濟性指標則訂定農民或加工廠應有合理利潤;農藝性指標的部分則規範生產力、用水量、藥劑用量、機械化程度、土壤品質、水源含氧量與廢棄物產生等,以降低種植端對環境的衝擊,並將生物多樣性及對土壤和水資源保護納入非量化指標中。顯示生質能源若要稱為「永續性能源」,要具有能源投資效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維護環境生態和生產者之利益。因此,本文將利用生命週期評估觀點,說明台灣自產生質酒精料源的能源效益和環境衝擊,並探討採用本土料源發展生質燃料之潛力。
生命週期評估對生質酒精的意義
依據ISO14040(2006)規範,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是「對產品系統自原物料的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投入和產出及潛在環境衝擊之彙整與評估」,為被廣泛使用的系統分析方法,計算各種能資源的取用,再將各項衝擊特徵化,以評估某行為或產品對整個環境生態所造成的影響。生質能是否可歸類為永續性的能源,與其所採用的料源、使用生產技術及生命週期中消耗的燃料類型關係密切。能源作物的種植會投入大量的農藥和肥料及機械操作,不僅農藥和肥料的產製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機械的運行也需要柴油和電力的維持。因此生質酒精是否真的具有節能減碳和對環境親和之特性,都需由LCA評估才能斷定。
生質酒精的LCA分析範圍應從能源作物栽培、酒精製成到最終的車輛使用,但由於生質酒精的碳是來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循環,故車輛使用端的二氧化碳排放可忽略不計;因此本研究的評估範圍包含原料端的所有農業操作,運輸端是將原物料運送到工廠,和酒精製造所有製程項目等三大部分。盤查生命週期中所有階段直接的能源投入,例如:柴油和電力,並評估使用肥料、農藥、化學藥品和機械造成的間接能資源投入情況。在產品製程端的部分,需將副產品消耗之能源或投入氣電共生可產生能源,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列入計算,以確實評估產製生質酒精所需能源投入和溫室效應。
為建立本土能源作物之能資源投入資料庫,2007年起台經院研究團隊藉由訪談農試所、農業改良場、專業代耕業者與台糖公司,進行第一代料源作物種植端能源投入盤查,2008年起更委託專業代耕業者實際種植與紀錄。從LCA觀點完整紀錄玉米、甘藷、甘蔗與甜高粱等能源作物料源端之種植、採收、搬運、倉儲等種植過程能資源的投入。各項作物均選取國內主要產區進行盤查,玉米為嘉義朴子地區與義竹農會,甘藷為嘉義與雲林地區,甘蔗包含台糖公司台南善化廠與雲林虎尾廠所屬料源區,甜高粱則為台糖公司於嘉義試種數據。
雖然台灣尚未有生質酒精工廠設立,但為呈現本土自產酒精完整生命週期之評估結果,在酒精產製端,利用生產試驗以模擬商業化量產規模之生產效率與參數。另外,從2010年起盤查農業廢棄物稻稈從收集、運輸、倉儲到切碎等集運過程的能資源投入,由核能研究所纖維酒精產製試驗,進行商業化量產規模之生產效率與參數模擬,以建立台灣自產生質酒精之能源投入與二氧化碳排放之評估模型(圖1)。
生質酒精、生命週期評估、能源轉換效益、溫室氣體減量、能源作物、碳排放、生質燃料政策、休耕地利用、能源自給率、可再生能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