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由長三角經濟發展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由長三角經濟發展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孫明德  (2007/05/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5期》

長三角發展現況與經濟表現

1980年代中國開放珠三角地區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宣布長三角地區成為新的改革開放重點。而中國政府的區域發展計畫,原本並不僅止於目前長江三角洲之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市16個城市,而是指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及上海等七省一市之「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透過長江上游的三峽工程及下游的浦東開發作為兩大主軸,結合長江沿岸原有的鋼鐵、汽車、石化、電子及機械等國有企業,發展交通、能源、通信及高科技產業。

15年後,長三角已成為中國發展最為快速的地區2005年江蘇、浙江及上海兩省一市在內需方面,合計占中國民間消費19%、固定投資21%2005年上GDP9,125億元人民幣,成長率11.1%,江蘇省則18,000億元人民幣,浙13,340億元人民幣,成長率14%以上,長三角合GDP4兆元人民幣,約為中國當GDP22.3%,居民平均收入及消費金額位居各經濟區域之冠,其中上海地區的農村居民收入,甚至超越中國東北及西部地區城市居民所得,如1所示,而在外貿方面的表現也超1980~2000年領先之廣東珠三角區域,貿易總額及外商投資分別占中38%33%,超過廣東省31%21%。 

 

1 中國各經濟區域城鄉居民平均收入與消費比較(2005)

 

相較於中國沿海其他地區,長三角地區為中國南北的交通中心及長江出海口,地理位置適中,成為外商投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考量。以台商為例,如2所示,台商19912006年對中國投資累計金549億美元中,其中對長三角地區之投資高290億美元,占對中投資52.8%,在兩省一市中,以對江蘇省投資金額最高,上海市居次,浙江省相對較低,而就近十年之投資數據觀察2000年之前對長三角投資占對中投資未45%,但2000年起此一比重突破五成20042005年兩年更高60%以上,其中對江蘇的投資1997年時,僅較上海投資比重高1.6個百分點,但此後快速提高,2005年甚至高達對中投資比重之四成,顯見江蘇地區對台商的吸引力逐年提高。

 

2 台商對長三角投資金額及比(1991-2006)

 

在產業類型方面,長三角經濟區產業類別多,原本紡織、積體電路、服裝、家電、機械、轎車等產業便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輕重工業兼具,與環渤海及珠三角有所差異,為中國最大的綜合工業區域,在外商大幅投資及出口帶動下,產業分布也產生變化,台商早期對中投資之輕紡業及石化重工業主要以珠三角和福建省等地,但由於中國科技大廠聯想在上海設置筆記型電腦廠後,吸引了台商相關零組件廠商如英業達及台達電等前往設廠,以便就近供應,此一產業群聚效應,也使得後來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投資為考慮上下游供應鏈的完整性,其投資便捨原本外商集中的廣東珠三角,而集中於長三角地區,使當地產業結構1990年代發展重點之鋼鐵及汽車等重工業逐步轉型2000年起電子資訊產品年平均成長30%以上,且此一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5年紡織原料及電腦IC等資訊產品占中國生產比重已高達三分之二以上(如3所示)。

長三角經濟區域產業同質性招商引資競爭內需市場發展服務業轉型中國經濟結構問題外商投資趨勢資本驅動瓶頸內陸基礎建設政策改革方向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