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科專原有價值與評估之重點?——從技術移轉角度檢視現行科技專案績效評估之方向
林佳慧 (2007/05/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5期》
我國自1977年開始持續透過經濟部科技專案研究計畫(以下簡稱科技專案)的補助與技術移轉推動,來提升產業科技能量與競爭能力,由於經費運用龐大且涵蓋領域廣泛,其執行成效一直為社會所關注。1998年經濟部以「委員(專家)為主、指標為輔」的原則,針對個別專案計畫與執行機構進行評估,著眼於協助單位執行效率精進,而學界也陸續投入相關研究,如杜文謙和王連常福(1993)、李文雄(1996)、王建全(2001)、林欣吾(2002)等,即分別由科專執行效率、產業成長變化、RCA指標分析、專利技術分布等不同角度,探究科技專案執行績效。
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各國紛紛以技術研發作為經濟成長的推升手段,連帶影響國內各界賦予科技專案越來越高的期許與責任,並將研發投入與經濟成長直接劃上等號,認為凡有研發投入必然會促進經濟成長,急於從投資報酬之角度來解構科技專案的價值,卻忽略一國經濟成長除研發投入外,尚有其他影響因素(即所謂「黑箱」),正如林秀英(2006)點出,科技與創新雖是主宰經濟成長的中心角色,仍須視市場需求與架構條件,包括政經穩定、法規制度及基礎建設品質等關鍵因素交互配合,方能達成經濟穩定成長、國際競爭力提升與就業創造等目標。
因此本文旨在找出科技專案原有價值與評估者真正需關心之處,首先由政府投入動機出發,藉由確認科技專案最初目的,說明科技專案的核心價值與評估重點,並據此檢視現行科技專案績效評估及後續可深入探究方向。
科技專案之投入動機—解決技術供需失衡的問題
理論上,所有經濟活動的循環流轉都必須透過「市場(market)」進行,經濟學家Marshall認為「市場是一個領域,買者與賣者在這個領域內相互進行交易,並在整個領域內建立起一個相同的價格」。市場機制運作良好將反映在一國經濟及產業的穩健成長,有時「市場」也會因為誘因不足致使供需出現失衡,造成相關發展滯塞,此稱為「市場失靈」,孫克難(1998)指出「市場失靈」常表現於公共財、外部性、自然獨占、資訊不完全、及失業與所得分配不均等方面。
歷來研究已證明,科技的創新研發具有風險及效益外部性,且因研發層次不同而有程度輕重之分,孫克難(1998)將其通分成三類,包括「基礎研究」,風險與外部利益最大,最具公共財特性,民間廠商多不願投入;「應用研究」,風險與外部利益次之,以及「技術發展」,風險性及外部性相對最小,並指出政府需配合採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介入。
通常政府介入方式有二,一種是積極降低供給及需求間之差距,如租稅減免、貸款補助、關稅保護、科技專案等,另一種則強調從基礎環境面切入,健全市場機制使其恢復良好運作。吳學良(2005)認為,「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較適合由政府部門出資委託或補助產研機構執行研發,而「技術發展」則可藉由補助金、租稅減免、融資與低利貸款等提供市場誘因,由民間企業進行。羅於陵等人(2006)比較各國不同的創新策略體系與工具組合後指出,國際上常用的策略工具大多集中於供給面與環境面,而如韓國、台灣、以色列等新興工業國家,決策機制偏重由供給驅動;在眾多供給面政策工具中,則以研發聯盟與研究補助普遍為各國採用。
由此可知,「科技專案」主要是一種供給面的政策工具,政府採用此項工具的經濟動機在於解決「技術市場失靈」,更狹義地說,即是解決技術市場中供需失衡的問題。雖然我國科技專案包含法人科專、業界科專及學界科專,其中法人科專因研發屬性不同,又再分成引領產業發展的創新前瞻類、促進產業升級及轉型的關鍵技術類,以及加強完備研發環境的環境建構類等三大類,但不論何種類型,從投入動機來看,其價值乃決定於技術成果能否有效滿足技術市場需求,唯有技術供需失衡情形被有效解決,後續經濟效益方有可能衍生。
基於此論點,吾人認為科技專案績效評估,或可從技術移轉的角度,包括技術發展是否切合市場需求、科技專案技術成果產出質量、對移轉者及受移轉者雙方之影響等構面進行了解。
科技專案、技術移轉、績效評估、技術市場失靈、技術商業化、專利價值、研發成果、經濟效益、技術接受者、產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