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產業研究及政府政策創造會展產業新動能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產業研究及政府政策創造會展產業新動能

林子伶  (2012/10/08)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0期》

人類經濟發展歷程上,第一次重大變革即為17~18世紀的產業革命,使經濟結構由農業經濟走向工業經濟;而自20世紀八○年代以來,知識與經濟之間的交互關聯作用愈來愈強勁,因此經濟發展暨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亦首度提出「知識經濟」概念,根據OECD(1996)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隨著資通訊科技持續創新應用,知識已取代傳統生產要素(土地、資本),而成為一國經濟成長之主要動力(陳智凱和董澤平,2005),進而使全球經濟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也認為知識經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APEC對其定義為,「在一經濟體系中,知識的創造、傳播與運用是促進所有產業成長、財富累積與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賴景昌,2004)。」

Freeman(1987)則曾以「國家創新體系」解釋戰後日本經濟成就,並認為日本的各類研究機構對於技術擴散、產業創新與國家競爭力提升具絕對貢獻(劉常勇,1998)。因此不論是「新經濟」、「資訊經濟」及「數位經濟」皆屬於廣義的知識經濟概念,涵蓋範圍從高科技產業至所有產業部門,且逐步朝向知識密集趨勢發展。顯示知識對於經濟成長之重要性已遠超過其他投資要素,且研究機構所進行之研究與產業創新發展具正向循環效果。是以,政府制訂產業發展政策之初,即需要產業研究作為其堅實後盾,且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情勢浪潮,產業發展政策亟需因應市場變化,方能跟上世界腳步,進而在全球產業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

我國產業結構型態由製造走向服務,預期「會展產業」將躍升為明日之星

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即偏向製造功能,惟隨著經濟發展,現已蛻變成以服務業為主型態。而「會議展覽產業」(以下簡稱「會展產業」)係第三產業發展成熟後出現的一種新興經濟型態,透過成功舉辦會議、展覽、節慶、賽事等活動,不僅有助於對當地經濟產生直接效益,更可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促進有形、無形商品之銷售,形成龐大的產業關聯效果。根據美國會議產業協會(Convention Industry Council)針對2009年美國會議產業對總體經濟效益的評估,其產生的直接與間接效益占GDP比重達3.25%,共創造630萬就業人次(Lee, Yeung & Dewald, 2011)可見一斑;同時發展會展活動能樹立國際形象,具有行銷國家或城市之功能。

此外,因舉辦會展活動須配合的環節及影響之層面甚廣,包括:場地、交通網絡、基礎建設等。顯示發展會展活動除有利於經濟發展外,更有助於產業結構調整及完善基礎建設等正向意涵。為此「會展產業」早已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積極發展之策略性產業之一。而我國政府由2002年開始為提振觀光,將會展產業列為重點推動工作之一;且2004年因應國內外情勢變化,更將「會議展覽服務業」列為旗艦推動計畫;故經濟部商業司於2005年正式推動四年期「會議展覽服務業發展計畫」;爾後轉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接續推動之,訂定四年期「台灣會展躍升計畫」,以更積極之作為推動國內會展產業之發展。

然由前述亦可知,產業創新發展與研究能量習習相關,且「會展產業」作為一高度競爭、全球化之業別,政府在制訂推動政策上,更需要產業研究助其描繪產業發展藍圖及具體化之策略。惟直至2005年之前,國內會展相關研究,付之闕如,甚至政府機關所公布之次級資料,亦不見會展產業蹤跡。故推動我國會展產業首要之務即為定義我國會展產業範疇,但直至2009年,透過第一次全國性的會展產業普查,我國會展產業輪廓方得以清晰呈現。

知識經濟會展產業產業創新服務轉型展覽需求會議市場平台價值產業政策經濟乘數地方參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