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服務業發展與趨勢
李佳頤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產業結構的轉變多由農業轉向工業再導向服務業,如英、美等先進國家,其產業已邁入以服務業為主的型態,而亞洲的新加坡、香港因資源上的限制,也早早視服務業為主要的發展產業。此外,因全球生產基地重心轉往開發中國家後,我國製造業考量成本等因素也隨之外移,故國內服務業的生產毛額比重自1981年的49.99%快速攀升至2007年的71.06%。
然而服務業的高產出比重不代表產業具有成長動力,將服務業與工業相較,2007年前者的實質成長率為4.26%,後者為9.31%,且兩者對於國內經濟成長貢獻度的差距自2003年開始逐漸縮小。由於服務業中的就業和產出比重皆以批發零售業最大,而全球導以知識性產業創造就業規模的趨勢,在國內的產業中並未顯現,故當前穩定批發零售業的發展,對於就業市場而言更顯重要,但面對全球景氣的下探,國內的商業服務業(注1)已開始出現嚴重的倒閉潮。
全球投資導向服務產業
伴隨2006~2007年之間的正向經濟發展,全球外人投資亦相當活躍,2007年全球外人投資流量共計1兆8,330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30%,成長動力主要來自於企業獲利、高股價、跨國企業併購以及私募基金的驅動。若從外人投資金額流入開發中國家別來看,集中在中國、香港、以及俄羅斯等地,如外人對香港商業活動產業的投資金額占全球12%,亦占開發中國家43%。
以對內的外人投資流量(inward flow)累計金額占比來看(圖1),將1991~1981年以及2004~2006年作比較,產業投資重心轉往服務業為主,雖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投資比重變化不大,但反觀開發中國家,對於製造業的投資已從46.51%明顯下滑至34.02%,而服務業則由25.62%快速累計到49.70%,隱含了不僅是已開發國家,全球的整體產業結構發展逐漸轉向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性產業,而當中又以投資於金融和商業活動的金額占比最大(圖2)。
圖1 外人對內投資流量按產業及國家型態分
圖2 外人對內投資流量按國家別及服務業細產業分
亞洲國家服務業生產比重上揚,但就業規模仍落後
根據IMD資料顯示,2007年歐美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比重多接近或超過70%,產值也在72%左右,而幾個亞洲主要國家中,除了馬來西亞、泰國、中國以及印度以外,製造業多外移到低勞動成本的國別,如台灣、韓國以及日本,服務業的生產毛額比重與歐美國家接近,然而就業部分除了日本、新加坡接近70%外,台灣和韓國的就業比例則明顯落後,並以台灣的產出缺口(注2)最大(排除印度)(圖3)。
圖3 歐美及亞洲國家服務業產出及就業比重
根據以往針對產出缺口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服務業產出缺口差距,部分可歸因於統計因素,如不動產及租賃的住宅服務,僅有產出的設算項目而無勞動統計;現役軍人屬防衛項目一環故被納入GDP的計算中,然現役軍人與監管人口卻不列入勞動統計;進口稅與加值型營業稅被歸納進服務業的產出,但是在這個部分並沒有將勞動納入統計。
然而統計因素並非單一原因,觀察細項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台灣僅有批發零售業超過10%,其他業別的就業比重多在5%上下,而台灣向來引以為傲的地理位置也未創造運輸倉儲及通信業的就業規模,反而因與國際主要港口或是航線往來的諸多限制,該業別的就業比重自2000年的5.07%一路下滑到2006年的4.81%,高雄港貨櫃全球排名也節節敗退;反觀其他兩個亞洲主要轉運地區—香港以及新加坡,就業人數在2006年分別為10.81%以及13.85%,遙遙領先台灣的就業規模(附表)。
服務業、產業結構、全球經濟、知識密集型產業、台灣、就業市場、物流運輸、金融業、商業活動、全球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