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減少氮排放推動循環經濟產業
蘇向豪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農業生產與自然資源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現今講求高效率生產的農業,連帶所產生的廢棄物,已超過了自然環境所能承受的負荷。而近年講求減少廢棄物、廢棄物再利用、創造物質封閉循環的循環經濟概念,則帶給了農業在推動循環經濟時,創造附加價值且永續循環的機會。在各項農業生產的剩餘資源中,又以「氮素」為兼具降低排放的急迫性,且透過適當管理可獲得增額利潤的標的。
在農業的施作過程當中,氮肥的使用施作型態,以及畜產動物的腸胃發酵、排泄物處理等,皆會促成氮氧化物的排放,影響環境平衡。2017年我國最新氧化亞氮排放量數據中,全國2,895千公噸的氧化亞氮排放,農業部門占1,344千公噸(27.47%),僅次於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的1,895千公噸(38.7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9),是第二大的氮排放產業。當過量的氮素累積於大氣當中,會促使酸雨的形成,導致水資源與生態系統的破壞,進而加劇全球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異常的風險。惟氮素是農民控制農作生產重要的營養源之一,除了傳統的減少排放策略外,本文將介紹如何使氮素在具備產業利潤的前提下,在農業相關事業體內相互串聯,達到封閉循環的目標。
減少氮排放之產業衝突與效益
Kanter等人(2020)以氮素的利用角度,呈現農業食品供應鏈(agri-food chain)中各環節的氮素損耗,歸納出農業食品鏈中主要的參與者有:肥料製造商、農民(包含作物與畜產)、加工商、貿易商、零售商、消費者與廢水處理業者,另外還有金融組織與社運組織,並認為此模型在作物與畜產的生產系統,或是不同國家政策制約上會略有不同,但大抵的組成模式不變。前者可透過民間商業行為,降低氮素的過量逸散,後者則透過金融消費與倡議,影響政府與產業上下游的決策。
而參考Kanter的農業食品供應鏈組成,會發現我國農業產業的減氮政策,主要集中於肥料製造商與農民兩種角色上,藉由合理化施肥的宣導,試圖降低氮肥的使用量。但減量政策本身與經濟利益存在著衝突,一旦在政策上持續規範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期望下降氮素的排放,農作物即有可能無法得到足夠的氮素,導致生長趨勢下降,連帶使得農民的產量與收入受到影響;同樣,若農民配合減少氮肥的施用(購買),肥料業者的收入亦會跟著減少。雖然肥料業者可以透過新型態的產品或服務,得到增額的利潤,但農民則需負擔較高額的施灌與服務費用。故顯而易見的是,單純以環境為出發點之政策,並不容易引起產業共鳴。
因此Kanter等人(2015)進行一項模型推估,試圖找到當農民購買由肥料廠提供效能較佳的增效肥料(Enhanced Efficiency Fertilizers, EEFs),例如緩釋(slow release)、控釋(controlled release)型肥料,並配合肥料最佳管理策略(Fertilizer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FBMPs)進行施作,希望找到使用EEFs與FBMPs的肥料管理策略,有機會在農民營運成本與肥料廠利潤間尋求經濟效益的最適點(sweet spot),藉此達到循環經濟中減少廢棄物(氮氧化物)的第一階段目標。
減氮政策、循環經濟、氮肥管理、生物炭、畜牧廢水、農業剩餘資材、減廢再利用、封閉循環、氮污染解決方案、永續農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