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解密ESG萬花筒,揭露當前全球發展方向
康廷嶽 (2023/04/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4期》
ESG永續風潮席捲全球,不僅大企業奉為圭臬,政府亦推出對應ESG相關規範與政策,甚至逐步建立交易市場基礎,然在短期間所不斷推陳出新的ESG法規、政策、準則、框架、評鑑、指標、標準等,也引發不少隱憂。鑒此,《經濟學人》提出ESG目前面臨目標眾多、誘因機制不夠清楚,以及各家機構評鑑標準不一的挑戰,顯見ESG指標複雜且標準繁多,惟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存活下來才是關鍵,因此永續價值的內化,方為企業經營的根本之道。
ESG發展背景
永續發展浪潮席捲全球,進而帶動環境保護(E, 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 Social)與公司治理(G, Governance)的ESG概念成為顯學,引發近年資本市場與大企業對於推動ESG實踐趨之若鶩、競相吹捧。然而,2020年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的統計報告指出,全球ESG績效指標就超過4,500個、ESG評比方式亦超過600種,而較為人所知的GRI、SASB、TCFD等,雖皆是永續報告書的揭露準則,然其核心精神、框架與原則等皆大相逕庭,再再顯示全球ESG發展已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然對於多數企業而言,初看ESG發展就猶如端看萬花筒般,有人眼花撩亂亦有人覺得五彩繽紛,因為ESG每個環節都有其發展脈絡,如何瞭解、實踐與揭露等,已成為企業當前國際競爭的關鍵存亡之道,而非僅是看似遙遠的永續發展概念。
相較於2010年僅有51個機構對於ESG有所規範,至最新資料的2021年則已高達256個相關機構採用ESG規範,由於永續發展引導企業實踐ESG且投資績效亮眼,因此國際ESG相關法規與準則成為眾人追捧的標的。
國際ESG重要發展趨勢
(一)永續發展引導企業實踐ESG
ESG所倡議的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等非新概念,早於2015年前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由193國簽署同意將SDGs視為世界各國於未來15年(2016~2030年)具體行動的指導原則,並以「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為核心承諾,強調永續發展是個人、企業、國家層級所共同合作推動,因此SDGs發布成為推進永續發展的關鍵里程碑。進而讓延宕已久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有突破性的進展,在2015年法國舉辦的COP21會議上,各國通過「巴黎協定」來取代「京都議定書」,明確訂立197國致力推動減碳政策,目標是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2度,並朝1.5度努力。在此背景之下,全球開始積極思考各種減碳途徑,在國家政策、市場引導、產業規範、企業發展、民眾意識等全面展開永續發展。
ESG發展、永續投資、國際規範、碳排標準、永續報告、GRI框架、企業治理、綠色金融、淨零排放、ESG指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