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知識產權發展戰略與展望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知識產權發展戰略與展望

莊朝榮  (2012/11/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1期》

加強知識產權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20129月公布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指出,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以及國內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當前中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期。面對國內外嚴峻的情勢,中國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體現在企業技術創新與產學研結合亟待加強,科技與經濟結合問題亟待解決,原創性科技成果少,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等各方面。加上部分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分散、重複、封閉、低效率等問題突顯,科技項目及經費管理不合理,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效率不高,科技評價導向不夠合理,科研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薄弱,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未能充分發揮。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重要因素,影響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因此,要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

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即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明顯提高企業研發投入,普遍增強創新能力: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2.2%,大中型工業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1.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3件。然而,要達到此項目標,前提是必須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進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健全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


知識產權法規體系

中國1983~1984年陸續頒布商標法和專利法以來,陸續制訂了著作權法等相關法規,建立較為完備的法規體系,逐步形成司法和行政部門雙軌運作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實行司法審判與行政執法的雙軌機制,亦即不僅中國法院依照民法對知識產權的糾紛案件進行民事審理,並作出相應的民事責任追究,同時行政執法機構對於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也有查處的職能。其實,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制度極具中國特色,且該行政保護制度,已由過去的以「行政處理知識產權糾紛」為重心,轉移到現在的以「行政查處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為重心,並將邁向以「提供行政服務為基本理念」為重心。

經過改革開30多年,特別是近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與國際接軌,涵蓋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商業秘密權、積體電路布圖設計權、地理標誌權等知識產權制度,覆蓋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等不同法律位階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此外,中國先後將加入工業產權、專利合作、商標國際註冊、版權、文學和藝術作品、錄音製品、工業品外觀設計等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條約和公約,積極履行締約國義務。


知識產權發展戰略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指出,鼓勵創新、保護知識產權既是中國當前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順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需要。在已經建立的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體系的基礎上,中國近幾年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政府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鬥目標,並把保護知識產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推進2011年頒布的十二五規劃,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支撐的同時,也提出要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強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

中國20086月發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將知識產權發展的方針確定在「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四個方面,並且將目標確定為2020年把中國建設成知識產權運用水準較高的創新型國家。可以說,這是中國政府從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標誌著中國知識產權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知識產權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政保護制度自主創新專利法制科技轉型國際智財合作企業競爭力創新型國家知識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