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論貿易條件之變化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論貿易條件之變化

張溫波  (2013/06/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6期》

   貿易條(Terms of Trade, TOT)指出口物價指數對進口物價指數之比值,表1單位出口物品換回進口物品的數量。易言之,貿易條件是以後者來平減前者所求得的實質出口物價,該比值等1TOT持平,大於(小1)反TOT改善(惡化)。就這一意義而言,出口物價漲幅等於、大於或小於進口物價,TOT持平、改善或惡化。一國貿易條件改善或惡化,一定造成該國實質國民所得(國民經濟福祉)相應巨額增加或損失。各國都致力達TOT持平或改善為共同追求的目標,藉以同享互利共榮的貿易擴張效益。

   從1970年代以來,歷經多次能源及糧食危機,各TOT呈現惡化遠多於改善的極端失衡現象。因此,全球貿易快速擴張所創造的龐大利益,各國的分配額天差地別,造成國家貧富差距愈見明顯,乃為全球經貿紛爭的重要正義議題。就個別國家而言TOT呈現長期惡化趨勢,不免引發受損國家的高度關切。

   台灣與其他大多數國家的TOT同樣持續惡化,最近已引起國內部分人士議論紛紜,不約而同認為這種負面因素的存續,為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的主因之一,並強烈指出匯率貶低TOT惡化的根源。易言之,這些人士直接TOT變化視為匯(π)變化的函數,亦TOT=f(π)。官方極力反駁這項論調,並指稱該等人士倒果為因,更強調π=f(TOT),以正視聽。正反雙方的極端論調,乍見之下,各有所本,然實則似是而非。

 

基本觀念釐清
(一)因果關係

   不論是TOT=f(π)π=f(TOT),都是極端單純化的處理方式,缺乏嚴謹的邏輯推理TOT既為出進口物價指數的比值,本身是「果」,而出進口物價指數則為各該類物價在國際市場供需力量「因」所決定的「果」。易言之,出進口物價也是「果」,國際市場供需力量是「因」。至π的邏輯意義亦同,π是外匯市場供需力量「因」所決定的「果」TOTπ的「因」互異,而以「果」來解釋「果」,顯然不符邏輯推理。換言之,「果」對「果」的函數關係,就是錯誤的連結,不論其迴歸係數或相關程度如何,同樣是缺乏嚴謹的經濟邏輯意義,只是一種統計現象而已。
(二)正反論調自相矛盾

   外匯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即時市場,TOT無法π呈現分秒即速變化的步伐,必須經過相當時差始能辨認兩者相互關係。尤其是在外匯自由化之下,「熱」錢快速進出市場TOT無法π如影隨形的變化更為明顯2010年下半年起,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呈現明顯升值趨勢,TOT反而轉為惡化2008年兩者逆向變化更為顯著,即為例證。實際上,在單一匯率制度之下,匯率某一定幅度的升貶,TOT分子分母都是同一權數TOT仍然不變。凡此邏輯觀念的闡釋,足以推翻正方強調TOT=f(π)的因果關係。

   國內外廠商一旦接受出、進口訂單,出、進口價格即為既定條件,除非出現突發事件,嚴重衝擊出貨,否則買賣雙方不會改變原先出、進口價格。就這一意義而言,TOT不會影π2009TOT轉為明顯改善,新台幣卻呈現巨幅貶值,即為明證。反方引1999~2010年的時間數列資料,指π升值共有七年,貶值五年TOT惡化共有十年,改善兩年,試圖駁斥正方論調。可是,前者升貶值年別與後者改善、惡化年別極為不一致,而且兩者相關程度亦不顯著,反方竟然指責正方論調倒果為因,豈不落入自相矛盾的陷阱!易言之,反方直接否定本身強調π=f(TOT)的邏輯關係,豈不怪哉!由此可見,正反雙方採取直覺式設TOTπ的簡單迴歸關係,在實證上極為不嚴謹。
(三)統計陷阱

   官方撰提報告,將台灣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因素,完全歸咎於石油進口價格飆漲,則為另一項實證不嚴謹的統計陷阱。進口物價之中,礦產能源權數相當大,加上穀類、工業零件等所謂農工原料的總權數占77.19%,該類物資進口價格上漲必然帶動全盤進口物價指數水漲船高,在出口物價指數相對穩定甚至降低之下,貿易條件必然立即惡化。官方採用油價變動率來解釋貿易條件變化,雖可提高迴歸係數顯著性,但卻含有迴歸式推估的明顯線型重疊現象。易言之,從全盤進口物價指數中取出重要項目(石油價格),對貿易條件推估迴歸式,求得的迴歸係數及相關係數必定非常顯著,但這種結果缺乏嚴謹的經濟邏輯關係,只是加強統計現象而已。

貿易條件實質國民所得產業結構原物料依賴匯率影響全球化輕量型產業經濟成長政策失衡競爭力提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