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工業5.0」與亞太區域產業及社會永續發展的契機
張鴻 (2023/02/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2期》
在「工業4.0」浪潮下,資通訊科技突破企業經營與創新應用,加速產業自動化與數位化;而「工業5.0」被定義為透過在生產時顧及地球的極限,並兼顧勞工福祉,提供具韌性的繁榮。據此,本文首先將從工業4.0出發,瞭解當前亞太區域國家社會永續發展所面臨課題,並將以工業5.0的概念為基礎,探討歐盟促進社會永續發展課題的策略;最後討論亞太區域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的策略與契機,並提出建議措施作為政府及企業的參考。
本文旨在研析全球「工業4.0」(Industry 4.0)對社會永續所帶來的挑戰,同時探討亞太區域政府及企業如何有效掌握後疫情時代的永續發展契機,運用「工業5.0」(Industry 5.0)因應當前產業及社會所面臨的衝擊,並實踐永續發展目標。工業4.0時代資通訊科技快速發展,對供應鏈、企業經營與商業模式帶來快速變革,而產業智慧化與數位化的發展浪潮,例如感知裝置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應用,亦提升供應鏈生產效率,有效降低企業時間成本及人力成本。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國政府為防疫需要所採取的封鎖及邊境管制措施,對全球經濟及產業供應鏈帶來嚴重衝擊。為維持企業正常營運,提升供應鏈生產效率以降低疫情衝擊,產業數位化及智慧化發展趨勢更加迅速。目前全球正從COVID-19疫情衝擊中復甦;促進資通訊科技發展,消弭數位落差並促進數位經濟參與,成為全球及亞太區域國家強化供應鏈與市場韌性,因應未來危機衝擊的重要施政方針(APEC, 2022)。
然而除追求經濟與GDP成長率等顯而易見數據外,如何因應過去一昧追求經濟成長所忽略的永續議題,尤其促進職場包容性,消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勢將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施政課題。為因應工業4.0過度追求數位科技發展所衍生的社會及環境問題,2021年歐盟出版《工業5.0:邁向永續、以人為中心與韌性的歐洲工業》(Industry 5.0: 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centric and Resilient European Industry)報告,呼籲將工業5.0作為經濟、環境與社會永續的策略主軸,值得亞太區域國家參考。
工業4.0為亞太區域帶來可觀的經濟紅利,亦進一步突顯出數位時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如何因應科技性失業、數位落差、薪資所得差距拉大、社會保障措施不足等議題,成為APEC實踐社會永續發展目標所需因應的重要課題。
工業5.0、亞太區域、產業轉型、永續發展、資通訊科技、勞工福祉、數位化趨勢、企業社會責任、科技失業、環境保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