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金融海嘯後亞洲生產基地之可能移動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金融海嘯後亞洲生產基地之可能移動

林怡君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金融海嘯源於2007年6月的美國次貸風暴,牽連部分房貸公司倒閉或對沖基金出現問題,至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與美國國際集團(AIG)倒閉,金融海嘯正式波及全世界,台灣經濟也面臨衰退。台灣與日本經濟自2008年第3季起即已為衰退表現,第4季衰退幅度持續擴大,而南韓第4季經濟成長率亦由正轉負,出口也在第4季轉為負成長表現;而中國的貿易金額、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尚維持成長局面,貿易順差更是持續擴大,2008年第4季貿易順差達到1,144.22億美元,較2007年同季大漲50.01%,亦較第3季增加了36.95%(表1、表2)。顯示雖然在金融海嘯之下,中國產品的出口擴張能力仍舊驚人,也隱含印度、越南等被認為具有潛在發展能力的國家,對中國的製造基地位階上未形成威脅。

 

1  亞洲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之變化

 

2  亞洲主要國家進出口貿易之變化

 

一國生產活動的發展進程,可由該國的進出口貿易活動變化來觀察並推測其發展現況,因此本文利用國際進出口貿易資料進行亞洲主要國家的貿易發展分析,藉以瞭解亞洲主要國家現階段在國際市場的主力出口產業,以尋求其目前在國際分工活動之主力產業與角色;根據本文計算資料顯示,亞洲主要國家製造業2008年的市場占有率稍有下滑,在美國市場與日本市場的製造業進口比重分別下降2.04%、2.67%,而在中國市場的製造業進口比重則下滑4.02%;就產業作觀察,2008年亞洲主要國家對三大主要市場的出口產品項目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產業為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市場占有率為85.72%,其次為電子零組件製造業(83.72%)、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83.65%)、塑膠製品製造業(77.48%)、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74.41%)、家具製造業(73.92%)、金屬製品製造業(73.15%)、紡織業(73.03%)、橡膠製品製造業(67.65%)、其他製造業(62.29%)、電力設備製造業(61.76%),以上產業在三大市場占有率皆超過六成。

 

金融海嘯後亞洲國家製造業市占率變化

觀察2008年第3季末爆發金融海嘯後的市場占有率變化,亞洲主要國家製造業之市場占有率仍較第2季稍為提升,細項產業中僅有食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化學製品製造業、藥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力設備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的市場占有率有些微下降,其餘細項產業在三大市場的占有率皆為提升表現;亞洲主要國家製造業第4季市場占有率持續提高,細項產業除了飲料製造業、菸草製造業、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化學製品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與其他製造業外,其餘細項產業在三大市場的占有率仍舊呈現提升情勢(表3)。

金融海嘯出口衰退製造業市場占有率亞洲市場技術升級產業鏈卡位中國市場台灣經濟產業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