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善用「區塊鏈+供應鏈融資」推動新南向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善用「區塊鏈+供應鏈融資」推動新南向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7/09/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9期》

20166月「新南向」政策啟動以來,政策推動方向與成效一直是國人討論的焦點,日前行政院公布了政策成效,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國對東南18國貿易額成11.26%,累計投資額950億美元,超70家以上的知名企業在新南向國家開始或擴大投資,同時新南向國家民眾來台旅遊人次增25.28%,約210;來台就學總數成10%31,531人,新南向政策已經開始發酵了。

同時為了幫助企業至東南亞發展,政府透過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農業信用保證基金及海外信用保證基金編列新台500億元保證融資,提供赴新南向國家投資之中小企業使用,並積極鼓勵國內銀行至東南亞國家設點,提供金融服務。

提供專案融資的做法雖有助於企業南向,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幫助國內的金融業進入東南亞市場經營,建立穩固的融資管道,才是解決企業南向資金匱乏的問題,並讓台灣金融業突破市場飽和、過度競爭困境的雙贏策略。

從金融產業發展的立場來看,過去幾年政府一直支持金融業走出去,從早年的打「亞洲盃」策略,到現在的「金融挺新南向」政策,雖然西進、南進的方向不同,但開拓國際市場的大方向一直沒改變。

但其實不少業者反應,金融業的國際業務拓展並不容易,特別是像東南亞這些開發中的國家,因其金融產業、金融市場的發展未如先進國家成熟,因此為扶植、保護國內金融產業的成長,對於外資銀行的進入都有一定程度的管控,以「維持公平競爭」為原則,限制外資銀行的數量,例如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因已有不少外資銀行進入,主管機關暫時不打算開放新執照,但鼓勵國外金融業透過參股、結盟及併購的方式入場。另外,像越南、柬埔寨等國,因為台資銀行占所有外資銀行比重過高,當地政府也對台資銀行進入喊卡,讓2005年開始陸續申請支、分行的國內九家金融業者,迄今仍未取得執業許可。

另外,金融產業跨境監理也是各國政府關切的重點,因此若能先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勢必有助於緩解跨國金融監理的疑慮,也代表兩國政府對於金融產業合作發展有一定的共識,有助於金融業者業務的拓展。

此外,經營上也並不輕鬆。由於東南亞企業財報不透明、文化不同及客戶信用風險和國家風險等因素,不少台資銀行在東南亞國家踩到地雷。再加上市場開放後的激烈競爭,其實新南向市場的獲利空間沒有想像中來得大。

綜合上述,新南向的挑戰仍然不小,許多專家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包括:台灣經濟模式以中小企業為主,前進新南向要打團體戰;台商擅長在供應鏈中找到定位與商機,或是仿效日本做法,讓日商銀行業緊跟日本產業到東南布局,不讓產業界單打獨鬥。但觀察國際最新創新浪潮,發展「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或許更適合台灣。

區塊鏈金融供應鏈融資新南向政策台商投資東南亞市場中小企業融資數位金融創新跨境金融合作產業供應鏈金融科技應用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