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東協連結性總體計畫」到「APEC基礎建設發展與投資」倡議:台灣應掌握的機會
余慕薌、周子欽 (2013/07/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7期》
2013年印尼為APEC所設計的三大優先議題:「達成茂物目標」(Attaining the Borger Goals)、「促進公平的永續成長」(Achieving Sustainable Growth with Equity),以及「促進連結性」(Promoting Connectivity)。以促進連結性最可能在可見的未來,促成區域經濟成長的新動力與質變。而促進連結性實脫胎於「東協連結性總體計畫」(Master Plan on ASEAN Connectivity),其中關於「促進實體連結」(physical connectivity)的部分,最受到關注的就是印尼所提出的「APEC基礎建設發展與投資」倡議(APEC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Initiative)。
從東協連結性總體計畫到APEC基礎建設發展與投資倡議,顯示東協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為自身經濟發展尋求新動力,並以之為基礎,擴大其全球影響力的企圖心,兩者對台灣都意味著不可忽視的機會。本文擬介紹這兩項重大的區域(或次區域)計畫的內涵、發展與關連,藉以導引讀者思考台灣應該掌握的機會何在。
「東協連結性總體計畫」的意涵
2009~2010年舉辦的兩屆東協高峰會,東協各國領導人對外宣示將致力落實東協連結(ASEAN Connectivity)之理念,而為了發展東協連結總體計畫,2009年東協高峰會中領袖們一致同意成立東協連結工作小組;2010年進一步將創新的基礎建設融資機制(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mechanism)及其他正在籌劃中的工作納入,以確保各項目之間發揮最佳協調性(注1)。
至於背後戰略思維主要有二:(1)強化內部連結,藉此加速東協內部的跨國流動與區域整合的腳步;(2)擴展外部連結,特別是希望能持續強化東協在各種合作架構的核心地位,以東協來連結東亞,確保集體利益。
2010年東協協調委員會正式提出東協連結性總體計畫,強調東協連結性具有三大意涵與四個要項。
首先,就三大意涵而言:
1.希望將東協建構成為「行動的共同體」(A Community of Action),以及時有效處理內部與外部威脅,並因應各種對區域安全與人民福祉的挑戰。
2.希望將東協建構成「連結的共同體」(A Community of Connectivity),使區域內的商品、人員、資金與投資的流動不再受限。
3.希望將東協建構成為「人民的共同體」(A Community of People),促使人民可以參與區域整合的過程,從中獲益,強化貿易、投資及觀光的合作。
其次,就四個要項而言:
1.為了在2015年完成東協共同體的目標,新設立東協諮詢委員會、東協政治外交共同體委員會、東協經濟共同體委員會、東協社會文化委員會、東協常設代表委員會及東協人權委員會六大機構,強化成員國個別與集體利益。
2.2009~2015年東協整合工作計畫(Initiative for ASEAN Integration, IAI)將促進區域整合與縮短差距。
3.東協憲章已獲得國際肯定,目前已經有63個非東協國家之大使駐於東協所在地,東協分支委員會也存在於30個第三世界國家。
4.已執行東協加一(東協與中國FTA和東協與韓國FTA);此外,東協綜合性投資協定已於2012年簽訂,將開啟一個自由開放的投資環境。
依據前述,而發展出與東協連結之三大主要議題:(1)實體連結:包括交通、資通訊科技和能源等;(2)制度連結:包含貿易、投資、服務等的自由化與便捷化、相互承認協定、區域運輸協定和能力建構計畫等;(3)人際之間的連結:包括觀光、教育和文化等領域。此正是2013年由印尼主辦APEC主要議題焦點之一。
東協連結性、APEC基礎建設、區域經濟整合、基礎建設投資、公私夥伴關係、台商東南亞布局、RCEP、基建融資、東亞供應鏈、產業國際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