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十一五」規劃下中國服務業之發展趨勢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十一五」規劃下中國服務業之發展趨勢

孫明德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中國服務業發展現況

中國三級產業發展向來以工業為主,如附表所示1990年代服務業GDP比重雖增加6個百分點,但均未超40%,不僅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落後,對於農業人口移轉的吸納也不如工業,如附圖所示。此一現象所產生的結果,是經濟快速成長並未帶動消費及就業同步增加,反而在產能大幅擴充,以及資本密集產業逐步替代勞力密集產業的情況下,造成能源消耗及失業率的上揚,以用電為例,服務2004年用電量占總用電量比重11.2%,為工業部門用電1/4,但創GDP卻高31.8%,節能及環保效益優於工業。

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發展重點,除了中國政府將提高該產業產值作為「十一五」規畫主要目標外,加WTO後外商進入中國市場的衝擊也是重要考量之一,此外中國經濟發展快速,沿海省市居民所得水準提高,擴大了服務業的市場需求。中國由於服務業開放較工業遲緩,許多產業的壟斷及保護色彩仍然相當濃厚,因此目前發展較快者為傳統服務業及配合工業生產的服務業,其餘如金融保險、設計與技術服務、教育訓練、資訊、物流、諮詢服務等服務業發展相對更為落後。

為了改善上述不利情況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限制,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畫中特別強調經濟成長模式,將以往由投資與出口推動,轉型成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貿共同驅動,且在產業結構上必須加以調整,由既有的工業帶動轉向為工業與服務業共同帶動,因此必須擴大內需市場與服務業的比重。此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WTO),由於其服務業在加入時尚不具備與國際大型廠商競爭的能力,在五年過渡期屆滿後2007年,勢必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與挑戰。因此在該階段過渡時期,中國的銀行、保險、證券、電信、批發零售、運輸、旅遊、建築、影音視聽和教育等服務業,加速改革及調整經營體質,以期能因應市場開放後所產生的衝擊。

 

表 中國三級產業比重及對GDP成長貢獻率

 

  中國三級產業就業人數比重

 

「十一五」規畫發展服務業的具體措施

2006年中國中央制訂「十一五」規畫,作為未來五年的施政方針,其中關於服務業發展部分。鑒於以往中國服務業多為國有企業內部部門,對民營及外資參與障礙較多,影響其發展,因此放寬限制,鼓勵民營,以提高非公有制服務業的比重。其中營利性事業單位將改制為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得服務業繼國有企業後,成為下一波改制及改革的目標。

中國服務業十一五規劃經濟成長模式產業結構調整內需市場服務貿易逆差民營化改革外資限制專業人才區域發展差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