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宏觀視野談三通——專訪立法院雷倩委員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宏觀視野談三通——專訪立法院雷倩委員

採訪/周嫦娥 ‧ 李繼宇 整理/薛美芳 ‧ 徐秀芬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從歷史宏觀角度看三通

就您的瞭解,兩岸現有的互通措施對我國產業發展、社會、文化與國家安全造成哪些影響?

目前「三通」只剩下「一通」不通,因此我們是以約定俗成的習慣來使用這個詞彙。從台灣主體性的角度觀察,我認為台灣歷史上都只有「通」的時期才有希望。台灣島嶼的地理特性與香港、新加坡這種移民島嶼類似,而後兩者原都只是落後的漁村,在其成為貿易往來樞紐時,才發展成今日現代化的面貌。台灣也一樣,只有在做為中國大陸東南七省門戶時最為發達。從荷蘭據台時期開始,無論是荷蘭人以台灣做為東北亞貿易總部的時候、或是明鄭時期海、陸五商以台灣為貿易根據地,都是台灣最暢旺發達的階段。一旦面臨政治阻隔,台灣就被限縮成非常小的地方經濟體,例如清代禁海令時期對外經濟活動就只有閩台間極小額的非法貿易600年來這個島嶼的歷史命運都是如此。

目前台灣依「政治正確」或「經濟理性」做主導思維,將會給台灣的未來兩條不同道路。在我小時候,政治正確路線是「統一」。當老蔣或是小蔣說要統一時,當時的經濟菁英們卻以理性思考創造出完全獨立於中國的經濟體,台灣跟中國大陸在經濟上並無關連。政治菁英以為可以操控國家和社會發展方向,但實質上無論以前或現在,都是經濟菁英引領台灣的方向,是中小企業創造了獨立的台灣經濟體。現在立場互換但情況相同,政治菁英倡議國家安全與「獨立」,但經濟菁英的發展策略中卻難以割捨中國。無論經濟菁英的政治理念是藍或綠,當以經濟理性行判斷時,最好的成長策略都是「中國概念」。

從台灣整體經濟層次來看,如將產業依據競爭力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上層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都需要前往中國,支援客戶需求。中間這層屬於尚能維持,但毛利、淨利或發展潛力都在減縮的產業。這類產業需要建立自我修復能力,亦即必須轉型或提高附加價值。

最底層是已完全沒有可能在台繼續維持競爭力的產業,其非走不可,不可能將這些產業卡在台灣不讓他走,因20年前這類企業就已經大量外移東南亞、及如宏都拉斯之中南美洲各地。這類產業外移所造成的勞工失業問題,不能靠尚未外移的製造業來吸收。2000年以來,政府不斷高呼要增加高附加價值製造業,但這是一種產業替代,發展高附加價值製造業並不能解決前述勞工失業的結構問題。

所以政府第二個方向是要發展服務業,台灣在高階服務業部分的規模與競爭力仍不夠,沒有跨國發展的能力。例如麥當勞可來台灣,永和豆漿卻沒辦法前往美國發展。台灣經濟體系中唯一可容納前述大量結構性失業勞工的產業就是低階服務業,如一般零售、小吃、觀光、餐飲等。現在名目上的失業人數40多萬人,但未納入計算的隱藏性失業人口一年還會增20萬人,這些人多為前述之低技術、結構性失業之勞工,除了中低階服務業外,很難尋得工作機會。但發展這類服務業仍須仰賴消費市場,若台灣經濟體持續面臨半鎖國狀態,使得國內消費市場喪失外來消費之挹注,事實上已經扼抑了自體修復之機會;必須開放並依附非常大的經濟體才可引進活水源頭。

三通兩岸經濟政策產業外移經濟與國家安全台灣競爭力服務業發展跨國企業投資台灣邊緣化官方冷民間熱產業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