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日本震災後,對我國能源政策何去何從之省思

 

台經月刊

 

【社論】日本震災後,對我國能源政策何去何從之省思

台經院  (2011/05/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5期》

   2011311日本東北地區外海發生芮氏規9.0、日本史上最強烈地震,並引發大海嘯,除了造成沿海地區重大傷亡、經濟產業嚴重受創外,各項能源設施如火力及核能電廠、煉油廠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尤其是東北地區主要核能電廠皆因而停機,其中福島核一廠更因此發生嚴重的第七級核安事件。

受到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核能電廠輻射外洩汙染事故的影響,各國皆重新正視對核能發電政策再檢討及評估之必要性。日本強震造成之核能災變議題也延燒到台灣,儘管主管機關(原子能委員會、經濟部及台電公司)紛紛加強對外說明,但在面臨超級災害威脅下,核能電廠安全性再度受到挑戰及質疑,連帶的既有核一、二、三廠是否停止運轉、是否延役,核四廠是否續建、是否營運,以及「非核家園」等議題,因此再度搬上台面,在選舉年催化下成為沸沸揚揚之政治議題。

因而,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皆必須對核電發展立場表態,也同樣會被要求對未來能源政策提出具體主張。目前執政黨宣示既有核能電廠不需停止運轉,除非遇到緊急危險事故才停機;不停止核四廠興建,但要強化對地震、海嘯綜合防護能力。而在野黨及反核團體則發動反核大遊行,要求既有核能電廠停役、核四廠停止興建工程,希望將核電使用程度降到最低,甚至完全不要。

事實上,核電政策議題,在核能安全及災害防護課題上,各界對重新檢討並提高核能安全標準、加強核能安全管理及核能事故處理程序等安全規範之要求是一致的,但爭議分歧點在於價值判斷及信心問題,恐非只是溝通宣導可以解決的。另一個重要的課題則是能源發展及結構調整,此一課題源於對前述核能安全之顧慮,爭議關鍵是政策選擇及成本效益。

近期最常被提及的論點是「國內目前電力備用容量率高20%以上,如果扣掉核電容量占比12%,即使沒有核電,也足夠維持電力需求」,然而這種說法卻是將電力供應安全課題過度簡約化成算數作業。電力供給結構所涉及之問題,包括對應有合理備用容量率之爭議,以及其與備轉容量觀念的混淆,備用容量是對應長期電源開發規劃的概念,但當年度實際備轉容量將受機組定期檢修排程及水力豐枯影響,而6~8%的變動空間,因此,合理備轉容量至少應有防範兩部大機組跳機之備援能力,一般約10%左右。此外,也忽略了未來用電需求每2~4%的負載成長壓力。由於台灣電力系統為海島型孤立系統,因此,如果用電負載突然升高或部分機組突發故障,而備轉容量太低,確實會發生如經濟部所說全國將面臨缺電及限電的風險。

由於核能機組通常被用作為基載發電,所以一旦停止運轉應優先選擇可以作為基載電力之替代能源,才能維持原有供電能力。然而,同樣作為基載發電之燃煤機組,現行卻因為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壓力,即使是提升發電效率之汰舊換新投資計畫,仍面臨環評嚴格及民眾抗爭的壓力,以致新增或擴建機組通過不易。核能發電若是改以燃氣機組供電,發電成本則將大幅提高,勢必造成電價上漲壓力;此外,氣源必須仰賴進口液化天然(LNG),短期內要擴大採購量也有相當困難,更需一併考量船運、卸收、輸儲設備等相關問題的解決。而日本於震災後積極擴LNG採購,將可能使得國LNG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造成台LNG採購之數量風險,更突顯我國天然氣供應系統之脆弱。

在非核家園目標願景下,無碳能源發展被侷限於再生能源。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發電,因自然天候環境限制使得供電量變化較大,平均容量因素低30%,淨尖峰供電能力偏低,無法因應負載變動需求提供可靠電源,仍須依賴其他穩定電源作為備載,短期內其供應比重、穩定度及可靠度仍相對有限,還無法彌補核能電力的缺口,成為主要供電來源。

現階段台灣維持核能發電其實有其不得不然的選擇,或許誠如經濟部施顏祥部長所說,核能發電在可預期的未來數十年都是必要選項。當然只要全民達成共識,我國能源供給最終可以選擇完全無核化,但絕對不是反核團體所訴求之「立即」除役或停建,此涉及攸關國計民生之能源供應安全問題,確實須經完整規劃與評估過程再進行決策。

近年來,由於國際政經情勢變化及能源需求成長,國際能源價格持續飆漲,各項能源進口供應成本亦因而上揚,已然對國內消費物價造成影響,對經濟成長亦產生壓力。但政府長期基於政治考量,抑制合理反應成本之能源價格調漲,不但造成非使用者付費之逆所得重分配現象,也因以補貼方式刻意壓低能源價格,容易使一般社會大眾誤認為低能源價格是理所當然,產生浪費情事、缺乏節能誘因。

未來我國能源使用若欲朝非核方向邁進,但隨著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占比增加,發電成本亦將大幅提升,應將相關內部及社會成本合理反映於電價中,使大眾明瞭非核家園及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政策選擇之成本負擔,而這一部分往往是政治人物或反核團體所刻意迴避的議題。因此,面對這樣的趨勢及威脅,唯有讓能源價格合理化,新及再生能源才有空間、節約能源才有誘因、提升能源效率才有效果,顯見能源價格合理化是台灣現階段能源發展及政策制定最基礎及刻不容緩的課題。

非核家園願景固然是大家所追求之終極目標,而核電發展也有可以討論的空間,但任何討論皆必須基植於正確資訊,同時具有現實可行性。面對此一全球性趨勢,不應單純認為只是核電政策議題而已,政府宜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檢討因應能源取得、價格調整及其配套機制之短期課題外,更應積極規2030年甚2050年中長期能源結構調整可行方案,體現我國能源政策長期的發展遠景及執行依據。此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凝聚全民共識,讓大家瞭解任何能源選項皆有其代價,一起準備好共同因應未來能源發展選擇所必須付出的成本代價。

核能發電能源政策電力穩定再生能源天然氣進口電價合理化碳排放減量能源結構調整節能誘因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