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打造與電網和諧的綠色智慧工業園區推動做法與實踐
盧思穎.陳思涵.楊恩弼.陳彥豪 (2021/03/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3期》
近來經濟部公告用電大戶條款,並自2021年元旦起正式上路,促使電力用戶善盡企業責任,提升綠電使用比例,降低製程的碳排量。而供應鏈對於使用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生產特定產品及全時無風險可靠供電生產的要求,也促使製造業多元化其用電來源選擇,進而產生對智慧用電管理的需求。有機會驅動智慧工業園區成為台灣能源系統的一部分,使永續能源系統和工業數位化轉型互利共生,提升台灣企業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中的競爭力,促進永續發展。
本文探討如何於用戶側打造與電網和諧的工業園區,使得過去的用戶負載得以轉化為電網資源,共創穩定供電環境。並感謝科技部產學合作計畫―用戶側電源與用電管理(2/2)(MOST 109-3116-F-006- 017-CC2)及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日月光集團智慧電網研究計畫」支持,使本研究得以順利完成。
電力系統的劃時代變革
(一)再生能源普及化
近年來隨著再生能源技術進步,發電成本快速降低。同時,正逢全球綠色供應鏈趨勢興起,全球綠電占比不斷攀升。根據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絡研究機構(REN21),於2020年6月發布的全球再生能源現況報告中指出,2019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的年增量創下歷史新高,達200GW以上,其中又以太陽光電占比最高。風能和太陽能也已成為主流能源,並且與化石燃料的發電成本愈來愈接近。此外,由於成本持續下降,2019年全球對於再生能源的投資,相較於前一年度增加了2%。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也超過27.3%。然而再生能源為一種間歇性能源,受天候因素影響,發電波動甚大,在併入電網後會對電力系統造成衝擊,維持電網供需平衡須更為謹積應對。
(二)受極端氣候影響,電力供需波動加劇
近年來在全球製造重鎮的亞洲區域中,難以預測的極端天氣現象增多,如超級強颱、冰風暴、洪災等大型天災,及瞬間強風、驟雨、暴雷等難以預測的異常氣候。嚴重者不僅損及當地民生生計,破壞基礎建設,輕者也往往造成電網事故產生供電異常。另一方面,平均氣溫上升亦是各國面臨的嚴峻課題,2020年台灣夏季高溫持續打破歷年紀錄,用電量也屢創新高。根據2020年7月24日氣象局資料,台北測站在7月間,連續17天出現攝氏36度以上高溫,打破2017年所創下的紀錄。高溫也促使用電成長,根據台電公司資料顯示,7月23日午間用電量一度高達3,802萬瓩,為台灣史上用電最高紀錄。面對氣候異常造成電力供需的劇烈波動,如何穩定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已成為新的課題。
(三)用戶對電力品質需求提高
高科技產業是未來產業主軸,也是台灣相當重要的經濟命脈。這些精密科技產業生產製造多為連續性製程,需穩定的電力供應維持生產環境。任何可能導致製程中斷的電力品質不良與供電不穩,都將造成經濟損失。而製程技術愈精密,對於電力品質要求也愈嚴苛。以半導體製造廠而言,因其製程的需求,對於供電品質要求甚高,任何電力供應事故包含電壓驟降與停電,會造成生產中斷,迫使晶圓須重新再製或損壞報廢、機台當機或故障損壞等重大損失。而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經濟損失也會因產值變大而變高,如何提升供電系統的可靠度,成為業者和電力公司都必須謹慎應對的一個問題。
綠色智慧工業園區、再生能源、電網和諧、電力物聯網、智慧能源管理、虛擬電廠、分散式電源、節能減碳、永續發展、能源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