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金融海嘯後老年經濟保障制度的隱憂與對策
林淑惠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人口老化趨勢與風險
由於戰後嬰兒潮世代逐漸邁入退休期,加上生育率逐漸降低、人類壽命延長,全球皆面臨人口老化的隱憂。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統計,2006年全球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7%,其中歐洲地區高達16%,北美洲、大洋洲約占一成,其他地區則未及一成,而我國高齡人口約占10%,與鄰近之香港(12%)、南韓(10%)及中國大陸(8%)皆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就人口老化速度而言,我國於1993年邁入「趨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7%的門檻,估計2018年將倍增至「高齡社會」(Aged society)14%的門檻,倍化年數僅25年,老化速度與日本24年相當;就扶養比觀之,2006年全球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需扶養56位幼年(0~14歲)或高齡(65歲以上)人口,各洲中以非洲的82人最高,歐洲的47人最低。我國則於2006年為39人,與中國大陸相當,且低於日本52人、美國47人、韓國41人。我國目前的扶養負擔雖不若已開發國家,惟2050年將增為80人,無論在扶養比或老化速度皆甚於歐美國家。
就個人而言,老年時期主要面臨生活財源與醫療、長期看護的問題;就國家而言,一個高齡化的社會將面臨生產力不足、創新與投資意願降低、消費動機保守等隱憂,進而使得經濟成長趨緩,尤其老人照護所需的龐大醫療資源與福利支出,更為家庭乃至政府財政支出帶來莫大的負荷。職是之故,各國無不朝向提高生育率、強化經濟保障、延後退休等措施因應,以減緩高齡社會對經濟發展的負面衝擊。
老年經濟保障架構
老年人退休後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包括長壽風險、投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政府或企業退休金給付減少或退休金不足的風險。為解決老年所得保障問題、降低老年貧窮問題的發生,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1994年首先提出老年經濟保障制度規劃,以「三層保障支柱(Three-Pillar Model)」建構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作為各國設計完整退休生活保障模式的參考依據。爾後,由於各國老年所得保障仍顯不足,出現所謂的「年金貧窮化」問題,而且面臨嬰兒潮世代的退休金危機,在在突顯三層式保障不敷長壽社會與景氣變化的需求,世界銀行乃於2005年提出新的老年經濟保障制度規劃,以「多層式支柱(Multi-Pillar Model)」建構老年經濟保障制度,各國得以在此架構原則之下,依據其特質設計符合所需之老年經濟保障制度。
(一)世界銀行提出「老年經濟保障架構」
世界銀行於1994年首先提出的「三層保障支柱」,第一層為強制性社會安全制度,其形式包括社會救助、最低年金保證或差額補貼方案、普及式定額年金、就業相關定額年金,主要財源來自稅賦收入;第二層保障為強制性職業年金或個人儲蓄帳戶,以強化企業雇主或個人的儲蓄效果;第三層保障為自願性職業年金、商業年金或個人儲蓄,功能為自願儲蓄,以加強個人對退休準備的憂患意識。
由於「三層保障體系」已無法因應全球性通膨、自由市場失靈等問題,加上人口與家庭結構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日趨薄弱,老年所得保障出現「年金貧窮化」的現象,使得三層式保障模式已無法因應未來長壽社會與景氣變動的需求。因此,世界銀行乃重新修訂保障層次的建構模式,於2005年5月間提出「多層次的老年經濟保障架構」,以彈性因應各個國家不同條件的需要。多層次保障制度內容如下:
老年經濟保障、多層式制度、退休金改革、確定提撥制、金融風暴影響、年金虧損、提存不足、人口老化、社會保險制度、退休金監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