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推動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評估
林祐民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本文應用台經院3E模型探討推動燃料電池產業的經濟效果,該模型是建立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礎上,而發展出適合探討台灣經濟、能源及環境效益的政策分析模式。首先介紹台灣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概況,其次說明模擬之情境設定,並分析模擬結果,最後則歸納相關之結論。
由於燃料電池產業目前正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相關技術也仍在研發,現階段雖已有商業化產品,但市場規模不大,因此造成分析的困難。在進行模擬時所設定的部分假設,雖未必符合現實,但它提供了一個情境,使得我們可以觀察其結果。
台灣燃料電池產業現況
(一)國內產業鏈
台灣燃料電池的技術開發係由研究單位開始,技術開發成功後轉移至民間公司,而逐漸形成產業。進行燃料電池技術研究的單位有工研院、中科院與核研所,最早為工研院發展純氫型與重組型PEMFC發電機組,後技術移轉大同世界科技公司與鼎佳能源公司;中科院稍後亦研發出純氫型PEMFC發電機組,技轉台達電公司;核研所則進行SOFC發電機組之研究,目前仍處於研發階段,尚未有技術轉移民間公司。
台灣的燃料電池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有近35家以上的廠商(圖1),投入研發已近十年。近年國內產業界有重大發展,包括:定置型、可攜式燃料電池,以及重組器與關鍵零組件等產品,國內多數廠商已發表量產階段之技術與產品,並展開示範運行。
圖1 台灣氫能燃料電池產業供應鏈
(二)廠商發展現況
燃料電池之技術發展狀況,以PEMFC技術較成熟,投入研發之廠商也最多,另有部分廠商投入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與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之研究,而鹼性燃料電池(AFC)、磷酸型燃料電池(PAFC)與溶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在國內則僅有少數學研單位進行研究,現階段尚無廠商投入,各廠商之技術發展現況說明如下。
1.上游原物料
在上游的廠商方面,主要有南亞電路板、碳能科技與揚志公司。
南亞電路板在薄膜(Membrane)與膜電極組(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A),已開發出直接甲醇燃料電池膜電極組(Directly Methanol Fuel Cell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DMFC MEA),與氫氣燃料電池膜電極組(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PEMFCMEA)等燃料電池上游材料。
燃料電池、台經院3E模型、能源效率、技術進步、氫能應用、經濟效益分析、就業成長、PEMFC、再生能源、產業推廣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