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引領國際運作經驗 提升我國科技績效管理效益
邱秀玲 (2012/02/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2期》
績效管理意涵
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主要的目的在於提升組織效能,其不但是衡量評估組織效能之方法與工具,且是管理人員為確保員工活動及產出能夠符合組織目標的過程。
而根據美國國家績效評鑑中的績效衡量研究小組(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tudy Team)的定義,所謂績效管理是指「利用績效資訊協助設定同意的績效目標、進行資源配置與優先順序的排列,以告知管理者維持或改變既定計畫目標,並且報告成功符合目標的管理過程」。另根據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注1)針對成員國之績效管理實務經驗進行歸納比較,發現各國政府績效管理的重點,強調績效管理制度應首重與組織目標結合,且組織以績效管理資訊,可作為許多諸如薪資管理,以及個人績效等行政管理決定的參考,並為促進員工發展及尋求其改善績效之方法。
OECD績效管理體系
有效的績效管理應該符合其組織目的、評估標準與相關要件,方能成功(注2),而隨著現代積極性績效管理之趨勢,績效管理已逐漸聚焦於績效衡量與組織目標之一致性,並由重視短期績效表現,轉而重視長期成果需得以持續提升,並且,除了持續關注投入與產出間的執行效率之外,並愈來愈重視投入至衍生效益創造間之貢獻效果;然而鑑於不同國家與政府部門之績效管理之策略作法不盡相同,OECD遂曾於「追求成果:績效管理作法;In Search of Result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ECD, 1997)」中,針對各成員國績效管理體系設計的考量面向與策略進行觀察,並逐一分析各成員國實際作法,歸納各成員國績效管理體系設計的考量面向概略包含有「目標與方法」、「績效衡量」、「服務品質」、「績效檢討」、「績效資訊運用」、「成果導向管理」等六大面向(圖1)。
圖1 1997年OECD績效管理體系之六大設計面向
整體而言,OECD(1997)所彙整之績效管理體系,係講求績效管理制度應首重與組織目標結合,而落實策略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界定實現策略所需之結果、行為及員工的特徵等,進而發展能夠評量結果、行為等成效的績效管理制度。
其中,「目標與方法」面向之構成要素包括績效管理目的、進行方法及體制性設計等三部分;「績效衡量」面向之構成要素包括衡量機制、財務管理及績效資訊表達等三部分;「服務品質」面向則主要針對顧客調查、品質管理制度等加以規劃;「績效檢討」面向則對於內部評估、績效審計及品質監控等進行考量;「績效資訊運用」面向則聚焦於績效預算制度方面進行策略考量;而「成果導向管理」面向之構成要素則包括授權與自主、管理改革等兩部分(表1)。
績效管理、KPI指標、平衡計分卡、OECD模式、施政計畫、績效評估、行政效率、科技施政、策略管理、問責制度
分享: